随着智能汽车产业进入规模化应用新阶段,辅助驾驶技术正从实验室走向千家万户。华为乾崑智驾ADS 4的推出,不仅标志着技术层面的突破,更将“安全”与“体验”深度融合,推动行业从“可用”向“好用且安全”迈进。这一进程并非偶然,而是基于架构革新、数据积累与场景化应用的系统性进化。


架构革新:云端与车端的协同赋能安全本能
智能驾驶系统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应对复杂场景的能力,而华为乾崑智驾ADS 4采用的WEWA架构,正通过“云端难例训练”与“车端专家决策”的协同机制,重新定义安全边界。在云端,World Engine世界引擎利用扩散生成模型,模拟现实世界中罕见的极端场景,如鬼探头、突然加塞等,其难例密度达到现实世界的千倍以上。这种“饱和式训练”相当于为系统构建了一个“无限考场”,使其在虚拟环境中积累应对各类风险的经验。
东吴证券的评测数据显示,华为乾崑智驾ADS 4在城市NOA功能中的平均接管次数仅为0.6次,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这一结果不仅体现了技术稳定性,更反映出系统在真实场景中的可靠性与连贯性。

全场景安全:从极端测试到日常实用的价值延伸
智能驾驶的安全性能不应局限于单一功能或特定场景,而需覆盖用车全生命周期。华为乾崑智驾ADS 4构建了以“全时速、全目标、全场景、全方向、全天候”为核心的五维安全体系,实现了从时速1公里到150公里的主动安全覆盖。无论是车辆、行人还是二轮车,无论风险来自前方、侧方或后方,也无论天气条件如何,系统均能保持稳定运行。
在媒体举办的“智驾大横屏”测试中,设置了“魔鬼湿滑路面AEB测试”,在地下车库湿滑路面上,以20km/h时速面对静止行人假人,多数参与测试车型未能有效刹停,而搭载华为乾崑智驾ADS 4的鸿蒙智行车型却成功应对。这一表现凸显了多传感器融合方案的价值。

决策与执行能力同样是安全体系的关键环节。近期备受关注的“消失的前车”测试场景中,前车因视觉遮挡突然消失,留给后车的反应时间极短。华为乾崑智驾ADS 4的应对策略是“该刹则刹,该让则让”,在AEB无法完全避免碰撞时启动横向避让。据统计,基于此类精准避险机制,鸿蒙智行已累计避免242万次潜在碰撞。这种能力不仅源于技术积累,更体现出系统在实时判断与多方案择优上的成熟度。

用户体验:从功能突破到场景化落地的持续优化
智能驾驶技术的终极目标在于提升用户的日常用车体验,而华为乾崑智驾ADS 4的进步正体现在从“概念验证”到“实用落地”的跨越。其P2P(Park to Park)功能从1.0升级至2.0,不仅扩展了支持场景范围,还通过行泊一体化设计,显著提升了在商超、机场、医院等非通勤场景下的便捷性。这种设计思维反映了技术开发中的用户导向,不再局限于高频通勤路段,而是覆盖更广泛的用车需求。
值得关注的是,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已进入“体验驱动”阶段。用户对系统的期待不再仅限于基础功能的实现,更包括应对复杂场景的从容度、交互的自然感以及长期使用的可靠性。华为乾崑智驾ADS 4通过架构迭代与场景化打磨,在安全与舒适之间找到了平衡点,为行业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
展望未来,安全是智能驾驶演进的核心基石。正如业内观点所指出的,“安全是最大的豪华”,在智能驾驶这条没有终点的道路上,持续进化与用户导向是推动技术成熟的核心动力。
未来,智能驾驶系统仍需面对更多未知场景与长尾问题,但通过云端与车端的协同、多传感器融合的冗余设计以及全场景覆盖的体系化建设,行业有望逐步攻克这些挑战。华为乾崑智驾ADS 4的探索,不仅为当前技术树立了标杆,也为下一代智能驾驶系统的研发提供了方向——在追求性能突破的同时,始终将安全置于体验的核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