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业界新闻

汽车观察:站上3000万辆 一汽-大众誓要夺回话语权

时间:2025-09-28    管宏业 王珊珊

 一个月后,一汽-大众即将迎来第3000万辆整车下线的历史性时刻。自此,一汽-大众也将成为国内首家实现这一成绩的乘用车企业。

20250928_052448_016.jpg

从1991 年第一辆车下线至今,34 年积累的不仅是数字的叠加,更是体系力的集中爆发。然而,在汽车市场年轻化、数字化浪潮席卷的当下,如何保存量求增量?老品牌如何重新夺回话语权?一汽-大众正以一场脱胎换骨的营销体系变革,给出自己的答案。

时代变局:传统车企的"中年危机"

如今的汽车市场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数据显示,中国购车群体不断年轻化,实际拥有首台车的平均年龄已下探至 30.5 岁,00 后借助家庭资源,首台车购车年龄甚至低至 22 岁。90 后、00 后已占智能汽车 APP 新安装用户的 48.2%,同比增加 4.7%。

这些年轻人的消费习惯也发生了根本变化。他们不再满足于 "代步工具",而是期待汽车成为 "移动的智能终端" 和 "社交名片"。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决策路径已从 "到店体验 - 决策购买" 转变为 "先认知校准,后体验验证" 的新型消费路径。

20250928_052448_017.jpg

与此同时,以小米、华为为代表的互联网新贵强势入局,他们对客户的理解更为深刻,传播方式更加多元,给传统车企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3000 万辆不再是荣耀的终点,而是新挑战的起点——如何让 3000 万客户的信赖转化为持续的品牌声量?如何用年轻人听得懂的语言重新连接?

一汽-大众的答案是:推倒重来,彻底重构营销体系。

大众品牌:大象转身的"三体"战略

“这次大变革,涉及到50%以上机构进行重组,我们打造了一个全新的营销战斗体系。”一汽-大众销售有限责任公司执行副总经理(大众品牌执行总监)盛晔华介绍。

20250928_052448_018.jpg

▲一汽-大众销售有限责任公司执行副总经理(大众品牌执行总监) 盛晔华

今年4月初,一汽-大众启动了一次组织变革,大众品牌改变了过去传统的“前台-后台”业务模式,重新构建了“前台-中台-后台”的三段式架构,新设了以商品经营部、销售策略部、整合营销部为核心的中台策略与资源整合中心,并强化了以区域一线为主的前台作战中心。

重组核心在于:前台强化一线作战能力,让听得见炮声的人做决策;中台新设商品经营部、销售策略部、整合营销部三大核心部门,成为策略与资源整合中心;后台则专注于体系支撑和流程优化。这种架构设计,确保了从市场洞察到产品定义,再到营销传播的全链路贯通。

大众品牌市场负责人赵建民总结道:"在行业内卷之下,热点营销只有两种方式,要么造势,要么借势。"

20250928_052448_019.jpg 

▲大众品牌市场负责人 赵建民

借势营销方面,大众品牌展现出敏锐的市场嗅觉。

2025 年 2 月,吉林通化一场高速翻车事故中,一辆十年车龄的大众CC几乎报废,但车主仅受轻伤。品牌迅速抓住这一事件,“之前要一两个月才能做出来,但现在真正打通了整个体系,大家协同作战,快速抓住热点。”在全新探岳L 上市发布会上宣布赠送车主一台新车。这场 "以车换车" 的善举,让相关话题冲上热搜榜首,阅读量突破 8 亿。

20250928_052448_020.jpg

造势营销更是大众品牌的新亮点。

今年上海车展首日,一汽-大众与上汽大众打破常规,联合推出 "双终身" 质保政策 —— 整车终身质保 + 原装备件终身质保,覆盖发动机、变速箱、底盘等核心部件。"南北大众定终身" 的话题瞬间引爆网络,成为现象级营销事件。

20250928_052448_021.jpg

最具突破性的是大众品牌的直营模式创新。

从工厂挑选近 60 名一线工程师,这些拥有 10 年以上经验的 "老师傅" 经过专业培训后转岗直播。他们不说套话,不背参数,而是用亲身参与造车的经历,讲述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工艺的故事。

从目前表现看,效果喜人。“他们有10多年的造车经验,了解每一个车、每一个螺丝是怎么拧出来的,所以在跟用户沟通过程中,能更好地传递厂家车品质。”一汽-大众销售有限责任公司客户运营负责人班永盛表示。这种 "工程师直播" 模式,让消费者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专业与真诚。

20250928_052448_022.jpg

▲一汽-大众销售有限责任公司客户运营负责人 班永盛

"船大虽然难掉头,一旦调了头,我们体系的执行力能坚定地把这个事落地。" 盛晔华的这句话,道出了大众品牌变革的决心与底气。

捷达品牌:“本土化”+“年轻化”,破茧焕新

相比大众品牌的 "大破大立",捷达品牌的变革则走出了一条独特的 "本土化"+ "年轻化" 双轮驱动之路。

生于大众,长于中国,造于成都——捷达,从一个车型升级到一个品牌,再升级到一个新公司,每一步都是在摸着创新的石头过河。

8月28日,一汽集团、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和成都经开区管委会三方达成合作,捷达品牌从一汽-大众的子品牌转变为由三方持股的独立运营实体。这一变化打破了传统合资车企的二元结构,让捷达获得了更大的自主权和更强的本土支持。

20250928_052448_023.jpg

"核心变化是更加拥抱本土化。" 捷达品牌销售事业部总经理杨宪表示,"有了政府加持,地方优势会更明显;销售公司搬到成都之后,调动资源也会更加紧密。"

20250928_052448_024.jpg

▲捷达品牌销售事业部总经理 杨宪

捷达的本土化不仅体现在股权结构上,更融入到了品牌基因中。成都政府希望捷达成为 "既有德系品质,又有中国智能化" 的品牌,将双方优势进行整合。结合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捷达有望成为 "在中国,为全球" 的代表性品牌。

捷达转型的另一个关键词是“年轻化”。

“新时代用户需要更多情绪价值。”捷达品牌市场与项目管理部部长王昕介绍,捷达正在通过产品设计、智能配置和传播方式全面拥抱年轻用户。

20250928_052448_025.jpg

▲捷达品牌市场与项目管理部部长 王昕

9月5日,捷达 VS8 上市发布会采用沉浸式脱口秀形式,品牌高管、工程师、供应商代表和代言人雷佳音同台 "吐槽",将产品亮点转化为生活故事。

"消费者早对 ' 激光焊接 '、' 空腔注蜡 ' 这些术语免疫了。雷佳音在冲压车间徒手掰钢板的桥段,比任何参数表都直观;供应商讲述'多花 200万改进门把手阻尼 '的幕后故事,比配置清单更有温度。" 捷达品牌公关经理侯春昭坦言。

20250928_052448_026.jpg

▲捷达品牌公关经理 侯春昭

在传播渠道上,捷达品牌大力开拓新媒体矩阵,孵化专属传播团队,运营千余个小红书、抖音、快手账号,培育自有 KOL/KOC。从百人的营销团队中精简出 44 人,专门负责内容创作和用户运营,这种 "小而精" 的组织架构,确保了传播的高效与精准。

捷达品牌还创新采用轻量化网络模式,将单店建设成本降至 20 万元以内,显著降低入网门槛。通过大数据分析 3 万家经销商信息,精准锚定竞品并挖掘线索,在经历 1700 次拒绝后,成功转化超 100 位意向投资人。这种 "轻资产" 策略,让捷达在下沉市场快速扩张成为可能。

体系力:3000万辆背后的"秘密武器"

无论是大众品牌的 "三体" 战略,还是捷达品牌的 "双轮" 驱动,其核心竞争力都来自于强大的体系力。这种体系力,体现在三个维度:

客户运营的精细化。大众品牌首创 "双链路运营" 模式,采用电话和微信结合的方式,以 "轻打扰、高价值" 的沟通理念,为客户提供 24 小时专属服务。目前已有超过千万客户通过企业微信与品牌保持联系,实现了 "每个客户都有专属顾问" 的服务承诺。

营销内容的共情化。大众品牌围绕客户关心的话题,如品质、安全等,打造统一的营销主题,并拉动体系形成合力。"买品质好车,选一汽-大众" 的主题营销,通过 "老车觉醒计划" 等感性故事,让品牌的 "品质" 基因更加深入人心。

20250928_052448_027.jpg

渠道服务的场景化。大众品牌创新推出轻量化一网、下沉一网、卫星店及县域触点等灵活模式,让更多消费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大众品牌的优质服务。上门试驾、上门交车等服务,打破了传统的 "展厅看车" 模式,让购车体验更加便捷和个性化。

捷达品牌则在客户服务上做足了 "本土化" 文章。在售前阶段,通过渠道下沉,在三四五线及县乡市场布局二网触点;售中环节,提供上门交车服务,举办具有当地特色的 "交车宴";售后方面,针对不同客户群体,分层开展多样化的维系活动,如在家宴、观影、郊游等场景中增强客户粘性。

人汽观察:重新抢回话筒的底气

站在 3000 万辆的新起点上,一汽-大众的营销变革已经初见成效。今年 8 月,一汽-大众实现整车销售 135,772 辆,同比增长 4.2%。其中,大众品牌销售 79,003 辆,同比增长 1.9%;捷达品牌也在调整中稳步回升,今年销量目标是重回 15 万辆。

20250928_052448_028.jpg

正如盛晔华所言:"这次组织架构调整,对达成销量目标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而这种作用,不仅体现在当下的销量数字上,更体现在未来的品牌影响力和用户忠诚度上。

当传统车企还在为 "销量下滑" 和 "声量减弱" 而焦虑时,一汽-大众已经通过营销体系的全面重构,为自己赢得了重新抢回话筒的底气。接下来,我们期待看到的,是这家拥有 3000 万用户信赖的老牌车企,如何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讲述更多打动人心的品牌故事。

      汽车商务网来源于网络转载的文章信息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对稿件、图片内容和版权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第一时间删除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