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业界新闻

汽车观察:继续“内卷”三年会是什么样?

时间:2025-08-12    管学军

20250812_054559_000.jpg

近日,又有车企宣布大规模降价,或者说“内卷”的动力依然强大。抛开降价的合理性不谈,只看未来,继续打下去,也许绝大多数被打倒的并不是洋品牌。

的确,现在中国品牌整体上在智能化方面处于领先地位,连马斯克都不得不承认,中国品牌是最强大的竞争对手。但如果看到最近大众品牌和奥迪品牌的动作你会发现,这些被斥之为“将被淘汰的品牌”、“这些落后的东西”正一步步走出颓势,市场份额在一点点回升。这表明,我们现在是在激烈“内卷”的大背景下再次和跨国公司展开竞争,即我们已经达到亏损的地步,跨国公司整体仍然是盈利状态。那么未来3年会是什么样?

20250812_054559_001.jpg

从经营模式看,大众等跨国公司采用的是全球采购模式,而中国品牌大致有两种模式,一种说垂直一体化模式,一种是国内的横向配套模式。值得注意的是,早年间这些跨国公司都是垂直一体化模式,甚至比中国品牌的垂直整合能力更强,强到包括炼钢都自己干,为什么现在都变成全球采购模式了?

其一,成本低,企业可以轻量化运行,不必背负过多的固定资产投资,企业只掌握汽车的核心技术就行。与“自造”相比,专业化系统公司(如博世、采埃孚等)的技术更先进、制造成本更低。

其二,标准化,标准化可以大幅度提高质量,更容易匹配,并降低成本。

其三,资本效率更高,剥离重资产后,车企可以将资源集中于品牌、设计、整车技术集成等方面,即现在投资界所推崇的“轻资产”模式。

20250812_054559_002.jpg

以前跨国公司之所以被打蒙了,是因为出现了技术突变,比如:电动化、全新的车机系统、智能驾驶系统,等于是汽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跨国公司一时不适应。现在大众的MEB平台、奥迪的PPE平台先后登场,其水平已经达到和超过了中国当前水平,比如电池安全性方面超过了中国当前水平。在智驾系统方面,由于大众采用了大疆技术,奥迪采用了华为技术,因此一步跨入了国内智驾的第一阵营。

国内车企为什么还在用跨国公司抛弃的垂直一体化模式?第一是技术被卡脖子问题,比如DCT变速箱,人家不给技术,也不卖变速箱给我们,所以必须“全栈自研、自己制造”。再比如说,车规级芯片,美国卡脖子我们必须自己干。第二个是成本问题,再比如电池,有的车企为保证锂资源可控,自己去国外购买锂矿。第三个是产业链安全问题,有些资源在跨国企业手里,产能完全受制于人,所以必须掌握产业链的主动权。

20250812_054559_003.jpg

或者说,在市场增长时期通过重资产投入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但当价格战打到全行业利润不如丰田一半的时候,再往下打呢?是不是该走资产轻量化之路了?

透过价格体系我们看到的是品牌价值关系,如果我们以德系、日系为标准看过去,只是在这个价格体系中插入了个别中国品牌,而品牌价值体系关系并没有改变。也就是说,“内卷式价格竞争”打垮的是中国品牌整体的盈利能力,打掉的是本来已经上升的品牌地位。

因此,从纯经营的角度看,从今年到2027年,中国车企应该进入卖厂求生阶段,即走向轻资产运行模式,或者说采用国际通行的全球采购模式。反过来讲,如果不走轻资产发展道路,在几乎没有利润,甚至亏损的情况下,怎么参与竞争?在技术突变的历史时期,有什么资本跟上技术发展的速度?

带来的问题是,有那么多零部件公司,卖得出去吗?如果强行剥离,这些企业能生存吗?除了少数技术实力强,产品质量好,又有一定配套能力的公司能活下来之外,所有这些公司带来的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问题都将由国家兜底解决。更惨的是,有的整车厂可能都来不及卖厂就倒下了。

20250812_054559_004.jpg

也就是说,这三年我们将以这样的姿态迎接跨国公司的竞争,我们在求生存,人家在扩大市场份额。跨国公司有足够的钱购买最先进的技术,或者说跨国公司在补齐短板之后,在有雄厚资本做后盾的基础上,在新的市场环境中参与竞争。未来的结果会是什么样呢?

回过头来再讲,未来三年的情况已经基本清晰,那么当下的“内卷”能制止得住吗?

(图片来源:互联网)

      汽车商务网来源于网络转载的文章信息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对稿件、图片内容和版权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第一时间删除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