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车企动态

长江汽车造新能源车 只是想把气体变液体

时间:2018-03-19  汽车商务网  

 

 自新能源汽车被列入国家十五期间“863”重大科技课题以来政府规划了以燃油车为起点,向氢动力车挺进的战略,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我国政府高度关注的七大新兴产业之一新能源汽车某种意义即为新动力汽车今天,我们将以唯一一家获得纯电动乘用车生产资质的非传统车企——长江汽车为例聊一聊目前新能源车企以氢能源为动力解决方案的进程。

引进氢能技术人才 设立氢能源基地

日前,长江汽车与广东泰罗斯汽车动力系统有限公司联合,设立了氢能汽车研究中心,在氢燃料电池寿命、氢燃料电池小型化、氢燃料汽车应用等领域展开研究,形成其“纯电动电池+氢燃料电池“技术战略。同时,长江汽车将在佛山南海建设整车生产基地,设计产能6万辆,产品将涵盖货车、客车及物流车型,兼顾纯电动和氢燃料电池。

QQ截图20180319144844.jpg

长江汽车与佛山市南海区政府签订投资协议

该氢能源研究中心CTO由美籍华裔科学家张锐明博士担任,其在美期间任职于美国联合技术公司(简称:UTC)氢能与燃料电池部门,长期参与主持美国太空与国防的氢能于燃料电池项目,并参与全球第一辆燃料电池SUV、乘用车和巴士开发,对于氢能技术在通行工具上的使用上有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伴随氢能源技术人才的加入、氢能源基地的建成,长江汽车在硬件上已布局完毕,接下来便需大张旗鼓做研发、运用。

QQ截图20180319144851.jpg

长江汽车氢能源研究中心 CTO 张锐明

据实验显示,2017年,长江汽车研发的氢燃料电池发动机寿命已经从1000小时跃升至7000小时,按照官方预测,2018年,此数值将达到10000小时,达到商业化应用需求。与同行业车企相比,长江汽车在动力解决方案的效率上更快一步。

长江汽车董事长曹忠先生表示,电动汽车与可再生能源的结合将实现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突破,而氢+电混合将是最为适合的技术路线,必将在替代燃油汽车的细分市场战略中发挥主力作用。2017年中国电动汽车销量达到70多万辆,虽然在全球范围内的销量还远未有混合动力车型多,不过,从目前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上来看,中国电动汽车的发展与替代是必然趋势,在某一个节点就可以实现。

目前,长江汽车已在氢燃料电池技术方面获得了很多优势,比如轮边电机技术,用燃料电池堆取代电池包,再加储氢罐;技术路线上,长江汽车坚持“正向研发+平台化”、“氢+电混合”;产品布局上,长江汽车秉承“乘用+商用”协同发展,正采用差异化替代发展策略挺向国家“氢动力车”战略。

2H2 + O2 = 2H2长江汽车实现技术自主

氢能汽车的工作原理,即,将氢输入燃料电池中,氢原子的电子被质子交换膜阻隔,通过外电路从负极传导到正极,成为电能驱动电动机;质子却可以通过质子交换膜与氧化合为纯净的水雾排出。化学方程式表示即为:

阳极反应: 2H2 = 4H+ + 4e-

阴极反应: 4H+ + 4e- + O2 = 2H2O

总反应: 2H2 + O2 = 2H2O

这样即可有效减少其他燃油的汽车造成的空气污染问题。日前,长江汽车氢能研究中心研发的氢能动力公交车曾在佛山第一届氢能周活动中得以展示、使用,并获得了业内人士的高度关注。

QQ截图20180319144858.jpg

长江汽车氢动力公交车服务佛山第一个氢能周

目前,长江汽车氢能研究中心依托单位已在燃料电池系统核心周边零部件实现了技术自主,重点是车用燃料电池空压机、冷却水泵、氢气循环泵、加氢站用氢气增压泵、超低温辅助启动器方面,同时,自主开发大功率高升压比低纹波燃料电池汽车专用DC/DC。

据长江氢能汽车研究中心规划,2021-2022年 ,研究中心将实现“一堆四泵四器”全产业链年产万台套产能建设规模,在燃料电池动力系统耐久性提升技术方面,攻克催化剂性能在线再恢复技术、电堆在线自活化技术开发、电极催化剂活性稳定技术等世界级工程技术难题,长江汽车利用氢能为新能源汽车动力解决方案的决心可见一斑。

结语

2018年两会期间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在采访中表示目前已确认2019年新能源汽车占比要达到8%,2020年达到10%,即,2020年我国新能源车产销需要达到300万辆左右。市场规模迫切需要扩大,则要求各车企在动力、智能网联等方面加快发展速度。目前,已有多家企业开展了氢能源在储存、制造提取、运用成本方面的课题研究,期望,通过各车企的不懈努力,能够不断改变我国汽车行业对传统化石燃料的依赖,并有效改善我国能源安全,带动我国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不断发展。

      汽车商务网来源于网络转载的文章信息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对稿件、图片内容和版权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第一时间删除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