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业界新闻

汽车观察:用棱镜审视奥迪牵手上汽

时间:2016-12-06    管学军

        11月30日,在奥迪经销商的逼宫下,德国奥迪与经销商签下城下之盟,中止与上汽合资事项,以确保经销商利益。如果将此事放在棱镜下审视,折射出的颜色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

合资的目的和意义?

        无论是上汽大众和大众集团续签合资协议,还是一汽大众与VW续签合资合同,均曾在业界传出嘘声。为什么?因为业内一直在反思合资对中国汽车产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必要性问题。所以,奥迪意欲牵手上汽这点事儿,显然要引起业界的高度关注。

        前几年,业界一直在抨击“以市场换技术”政策的失败。且不论这个所谓的政策是否存在,仅从这种争论可以看出,无论支持者还是反对者,在一个问题上是统一的,那就是对外合资合作的目的是要促进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站在当前这个时点上,我们回望一下大集团合资的结果,对于发展自主起到了什么作用?

用棱镜审视奥迪牵手上汽

        经对乘联会统计的数据分析,无论上汽集团还是一汽集团,自主品牌乘用车在集团中的销量比重都在下降。上汽通用、上汽大众销量合计,与上海汽车的销量比例,从2009年的16.19:1,变为2015年的20.77:1,今年前十个月自主有所回升,但也仅仅是13.28:1。一汽大众、一汽丰田、一汽马自达的销量合计,与一汽轿车、天津一汽、一汽吉林销量相比,从2009年的3.83:1,变为2015年的10.26:1,今年前十个月的差距更拉升到14.42:1。

        从棱镜的这道折射光审视,无论上汽集团还是一汽集团都与国际巨头进行了合资,而且是多品牌、多车型的广泛合作。但他们是否实现了换回自主品牌的市场?在完成这个国字号的任务方面,两家大集团至少是完成得不够好。反倒是那些当年拿“准生证”的“野路子企业”——长城、吉利、江淮、奇瑞成了自主品牌的主力军。

        从这个意义上说,上汽再拿一个奥迪品牌意义何在?是要把洋品牌的销量比重继续拉升回去吗?当然,无论奥迪牵手上汽一案能否最终走入婚姻殿堂,如果能够激起一汽干自主的决心,把红旗和奔腾真的搞好,反倒不是一件坏事。

用棱镜审视奥迪牵手上汽

更多豪华品牌对自主的意义何在?

 

        说到自主的高端品牌,今年确实有点新闻值得回顾。首先是上汽,刚上市不久的上汽荣威RX5,借助“互联网汽车”的概念,10月份销量超过了2万辆,为上汽乘用车销量比重的提升立下了汗马功劳。其次是一汽,经过20年的寂寞,11月18日红旗终于独立了,标志着一汽高端品牌、具有国家形象意义的红旗品牌将以独立的形象走向市场。

        无论是习总书记到上汽视察自主品牌的研发,还是国家高层领导人使用红旗作为国家礼宾车,都是对自主高端品牌的支持,是对自主品牌上攻豪华车市场的重视。但从上汽和一汽高端产品的销量看,荣威950月销只有三位数,增幅为-4.2%;MG7前十个月累积数据报零。红旗H7不知是因为订单保密还是真的没销量,总之乘联会的统计是零。两家大集团高端品牌交出如此答卷,与豪华洋品牌的强大攻势不无关系吧?

用棱镜审视奥迪牵手上汽

        站在制造技术的角度讲,别克和大众都为荣威950贡献不小,从流程的设计、研发的着手、队伍的建设、质量体系的形成等等,均从合资公司获益匪浅。今天的红旗也是如此,虽然H7还有丰田的血统,但未来的红旗,无论研发流程还是配套体系建设、标准体系的建立,都大量吸收了奥迪、大众的经验和技术。有益的借鉴,无疑为中国高端自主品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获取技术的最终目的是要拥有属于自己的市场,而不是造几台样车。

        从竞争的角度审视,在中国再增加一个奥迪制造工厂、再增加一个奥迪的销售公司,意义何在?是大集团的利润重要还是国策级的任务重要?在汽车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应如何思考这个问题?就微观而言,是不是荣威RX5上市表现太好了,单月销量突破2万,在自主品牌上攻高端的路上走得太顺了,应该给其来上一闷棍?

        从棱镜折射的技术光束看,似乎两家大集团都不再缺少高端产品的研发能力。那么再拿奥迪技术换什么?甚至要问,还能拿到奥迪的技术吗?从市场的角度看,如果只是再开一个组装厂,甚至这里生产出的奥迪比一汽大众生产出的奥迪还便宜,对上汽、一汽高端品牌的发展意味着什么?

技术、利润与鸦片

       每每引入一个合资项目的时候,可研报告都写得冠冕堂皇,将促进自主汽车工业的发展摆在前面,当做旗帜。而实际情况呢?大集团的表现差强人意,令人失望。

        的确,在申报的科技成果中,大集团占了不少。而在其中,有一部分属于国产化的“成果”,而非真正自我研发的成果,这一现象被称为汽车界的科技腐败。不用搞科研就可获得科技成果,有了“成果”就能提职加薪提职,于是一些科技人员荒于真正意义上的研发,对于外方的依赖犹如吸了鸦片。

        一些有骨气、想干实业的科技人员,不惜抛弃高薪等优厚待遇,毅然投身自主品牌的科研事业。今天,我们更应该给这些科技人员一些掌声,给大集团多一些“戒烟”的压力。

用棱镜审视奥迪牵手上汽

        众所周知,国资委对国有企业的考核中有一条规定:“保值增值”。如果不考虑中国自主汽车工业的发展,单从账面着眼,当然干合资比干自主划算。因为,合资企业拿来的都是国外成熟的技术和产品,打着洋品牌的LOGO更容易赚钱,更容易实现“保值增值”。而干自主则不同,如果自主车型开发失败了,那么研发费用、生产投入等等怎么算?谁来担责?或许因为有合资公司的利润撑着,不至于让集团亏损,但至少在“保值增值”的账目上不好看,在媒体的报道中有失光彩,甚至还有遭贬的风险。因此,一些大集团企业领导人对合资情有独钟,甚至产生了依赖症,犹如吸鸦片上了瘾。

        当下,吉利、长城、江淮、奇瑞等自主品牌企业已经走过了仿制的1.0时代,进入了正向研发的时期,标志着中国汽车业已经进入了自主研发的2.0时代。此时,我们是否应当鼓励大集团主动“戒烟”,给自主的汽车产业降低一点外部压力?即便从“以市场换技术”的角度审视,奥迪能给上汽什么更先进的技术,用以换取中国市场。

        虽然,奥迪牵手上汽并不足以阻止自主品牌向上发展的趋势,但无论从对自主品牌的影响还是对奥迪品牌自身的影响看,在棱镜的这道折射光里,看不出奥迪在上海梅开二度的必要性。

        也许有人问,如此观点有点贸易保护主义之嫌吧?是不是还掺有狭隘的民族主义?应该说,无论是奥迪主动牵手上汽也好,或是上汽五年以来一直向奥迪暗送秋波、投怀送抱也罢,总之双方都是独立法人,都有开展正常商业往来的权利和自由。但作为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在发展问题上,除了考虑本集团的商业利益外,是不是还应该考虑一下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问题?是不是更应有点担当意识?全行业都支持对外开放,但中国汽车产业对外开放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既有请进来,也有走出去。几十年来,中国汽车工业更多的是被国际化,而不是参与国际化。我们需要像吉利那样,主动走出去,到海外收购自己需要的东西,打破跨国公司对自主品牌的技术封锁,即主动参与国际化,在国际化过程中发展壮大了自己。当然,如果一汽或上汽主动收购奥迪的股份,或许全国媒体给予的一定是雷鸣般的掌声。

        当年,吉利收购沃尔沃的时候,选车网免费在首页最显著位置给吉利打出祝贺广告。如果一汽或上汽入股奥迪,或是相互持股,选车网一定在同样位置奉送祝贺广告。以当前一汽、上汽的财力,以当前奥迪在资金方面遇到的问题,若真有可能促成这样的交易,国人真的期待给予大集团这样的掌声,期待着大集团成为“抗战”的队伍,而不是内战冠军。

      汽车商务网来源于网络转载的文章信息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对稿件、图片内容和版权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第一时间删除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