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业界新闻

汽车观察:我为何从支持50:50转为反对

时间:2016-08-09    管学军

        最近,合资公司要不要坚持50:50的股份底线再次成为舆论的焦点。我以前是支持50:50的,但几年前就已经转变为反对了,只是没有一个舆论环境来讨论该问题。

我为何从支持50:50转为反对

坚持50:50的理由

        50:50的提法最初见诸于94年的汽车产业政策,无论之前50:50的关系是如何形成的,但94产业政策的核心是要保护国有资产,防止在开放中我们的国有资产被跨国公司所鲸吞。

        对于任何发达国家而言,汽车行业的产业地位都是重到不能再重的程度,中国从建国之初就开始建设独立自主的汽车工业体系。汽车工业对外开放的目的就是引进技术,替代进口,同时使中国自主的汽车工业成为自立于世界汽车列强之林的地位。要做到这步,就至少在幼稚期不能被对手击垮。从这个意义上说,50:50是一个底线设置,但不是顶层设计。

中国汽车工业缺乏顶层设计

        从国家机关的设计可以看出,汽车工业只是机械工业中的一部分,例如,在(前)机械部中有个汽车司。时至今日,在国民经济所有大产业中,虽然汽车是唯一盈利的大产业,但似乎高层仍缺乏对汽车产业的认识。汽车工业的担当与地位,始终被实用主义所左右,而没有顶层设计。

        当初我们建汽车工业的时候,因为确定了“先生产后生活”的发展思路,因此只发展卡车,而且是中卡。二汽(今天的东风集团)的成立,纯属为了备战,也是一种战时需要准备。因此,虽然中国汽车工业的起步早于日本汽车工业,但我们的速度远远落后于日本。到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汽车工业被形容为“缺重少轻没有轿车”,因此当年出现了一个怪现象,我国一年进口轿车所花费的外汇总额,超过了我国十多年对汽车工业的总投入。这才有了汽车工业要不要对外开放的讨论,结果是通过引进技术,通过组装国外的产品来抵制进口,说白了就是“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思想。

        后来,行业的有识之士决定,我们要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路子,最典型的案例就是通过技贸结合的思路,引进了五十铃N系列轻卡,该卡车的引进带起来我国一批卡车企业,N系列对中国轻卡的影响至今仍然很深。当然,切诺基、标致引进后出现的问题,以及上海大众、一汽大众的快速发展,对94版产业政策有很大的影响。直到2004版产业政策,仍然坚持了50:50的政策底线。

        从整个脉络看下来,每个五年计划核心的都是产销目标,而没有顶层设计,完全是实用主义的、计划经济的延伸。到市场经济的年代就更没有脉络了,因为支柱性企业都成了跨国公司的附庸。因此,生怕放开50:50后,一夜之间国有企业被兼并。而在发达国家,为了汽车贸易、为了汽车工业的地位,上到政府总理,下到黎民百姓无不关心,因为涉及到的产业、涉及到的就业范围太广了。因此,各发达国家都将汽车置于国民经济中的最重要地位加以考虑,将汽车产业视为国民经济稳定的基石和工业经济发展的驱动力。

我观点的转变

        中国加入WTO之前,国际国内有个共识,那就是受到冲击最大的不是整车企业,而是零部件行业。15年过去了,我们看到的是,不仅整车企业没有受到影响,而且获得了大发展,零部件行业也是如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汽车工业已经不能再称之为“幼稚产业”,50:50的政策之“奶”该断了。

我为何从支持50:50转为反对

        就整车企业而言,目前我国在高端车领域,无论是红旗、荣威950、还是吉利的博瑞,都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技术水准,所差的就是销售业绩。在SUV领域,长城的H8、H9,以及荣威都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技术水准,完全可以媲美合资车,有些技术和工艺水准甚至超越了合资车;与此同时,我国在低端SUV市场已经获得了绝对的优势。在MPV领域,江淮的瑞风、华晨的华颂等一批产品,不仅技术水准可以媲美合资车,而且在市场上已经获得了牢固的市场地位。

        经过过去10来年的采访我们看到,原本最令人担心的零部件行业,已经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我们的福耀玻璃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玻璃制造商。戴卡轮毂不仅打入欧洲,而且打入美国市场,成为各跨国公司最主要的供应商。汽车工业最核心的模具工业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常州华威亚克模具有限公司,已经成为国际最著名的注塑模具公司,该公司的数控加工中心数量是德国几家模具企业的总和,开发难度最大的汽车前保险杠模具,在该公司已经实现了完全数字化加工,几乎所有国际著名品牌都是他们的客户。在高端塑料件领域,宁波神通汽车饰件有限公司已经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他们生产的塑料件已经可以替代玻璃,成为国际上掌握该技术的个别企业之一。常州星宇车灯有限公司的大灯制造水平,已经可以比肩国际最著名车灯制造商海拉,不仅为奥迪等豪华车配套,而且开发了红旗(国宾车)的大灯,一些整车企业在与该公司的合作中,提升了自身的整车工艺水平。在汽车电子方面,我国的深圳航盛电子不仅掌握了普通的车载智能系统,而且能够开发和奥迪MMI一样的管理系统,并且成为国内汽车电子行业标准的制定者。再比如,目前德系企业引以为豪的超高强度热成型材,现已落户华翔佛山工厂,并成为国内唯一一家私营热成型材制造公司,为国内德系、日系、自主品牌企业提供配套服务。应该说,尽管有一部分核心技术我国并未掌握,但中国汽车工业的体系堪称最为健全、最为完备。因为篇幅所限,我不能一一点到成功企业的名字,但请注意,以上说的这些企业都曾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微企业,是在没有50:50保护的环境下长大的。

        制定94版产业政策时,中国汽车工业的水平是今天无法想象的。例如,在桑塔纳零部件的国产化过程中,5年时间才实现5%的国产化率。当年,行业专家的经常抱怨跨国公司不让我们国产化,而实际上我们照图纸加工,都未必能生产出合格零件。这个时期,中国的汽车工业确实是“幼稚产业”,采取50:50的保护措施是必要的。如今不仅一大批企业拥有了自主开发能力,而且能够参与到跨国公司产品的同步开发之中。无论质量保证能力,还是供货能力,乃至价格竞争力,在国际上都堪称劲旅。尽管用工荒问题席卷沿海各省,但一大批零部件企业已经建成了自己的全自动化生产线,全数字化生产已经不是新闻了。虽然,我国汽车行业尚未正式导入工业4.0,但众多零部件企业已经进入了全数字化时代,具备了为工业4.0企业配套的能力。

        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时候,中国一大批零部件企业海外抄底,通过对国外同行的兼并重组,大幅提升了中国零部件工业的实力。真正对汽车工业形成威胁的是暴利的房地产业,是高地价推升了企业的运营成本,是高房价使得工人因买不起房而无法扎根企业,阻止了农转非的城市化进程,是房地产的暴力让一些老板不再淡定,放弃了低利润的零部件企业,转而参与到炒地皮、炒房产,甚至是高利贷,使得还没有完成工业化进程的中国,提前向产业空洞化方向发展,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低端加工工业企业已经转向了东南亚。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零部件被列为入世后可能被冲垮的高危行业,而且没有50:50的政策保护,允许跨国公司在中国建立独资企业,但自主的零部件企业反而在竞争中越战越强。而受到50:50保护的整车企业呢?合资二三十年至今依然不会造车的企业不在少数,有的没有学会造车,却学会了“捡垃圾卖破烂”,拿外方抛弃不用的旧平台开发所谓的合资自主品牌,不知此时那些企业的老总是否还记得,他们在呼唤政策保护时句句不离的“民族工业”一词。由此可见,对民族汽车工业构成最大威胁的不是外资,能不能保护自主品牌的不是50:50的政策,而是企业领导人干自主的决心和信心。

        正是这些事实,让我改变了当年支持50:50政策的观点,转而支持放开股比。如果50:50已经变成保护懒汉的政策,这个政策就该彻底抛弃了。

      汽车商务网来源于网络转载的文章信息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对稿件、图片内容和版权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第一时间删除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