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汽车市场竞争激烈、汽车企业转型加剧,电动化、智能化和网联化已成为汽车行业新的发展方向,而智能制造也在颠覆传统汽车企业的生产。
对于一汽-大众这样的行业领先企业来说,虽然仍“赢在当下”,并不代表一定会赢在未来——这已经成为一汽-大众由上到下所有员工的共识。因此,企业管理层就下定决心,主动求变,逃离舒适区,逐渐建立起面对未来的竞争优势。一方面,通过“驱动价值创造”做强、做优已有的传统业务;另一方面,通过转型升级,对新业务实现破局和发展。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员工,所有事业的成败关键在人。那么,在一家具有近4万员工的传统制造业企业中,如何为员工搭建发展的平台,为员工谋福利,打造员工与公司的命运发展共同体?一汽-大众经过认真谋划、深化改革,打造了“以价值创造”为导向的人力资源体系。经过3年的实际运行,形成了“以价值创造者为本,以奋斗奋进者为荣”的文化,激发员工活力,驱动人才成长,实现人力资本价值最大化,助力业务持续领跑。
一
一汽-大众人力资源改革的总体思路,是要构建“驱动价值创造”的循环机制。为此,他们努力做到坚持两个原则,一是坚持“价值创造”原则,二是坚持“市场化”原则。
落实到具体层面,改革打通了企业内部整个的岗位、编制、职级、薪酬,发挥出整个人力资源体系的合力,形成了价值管理的正向循环。如在岗位方面,会深入到每一个业务层面,将岗位职责落实做细到工作任务:对任务的价值、产出和工时进行核定。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下一个体系的循环,进入到编制制定环节,按照“有任务,干了任务”才给编制。根据任务的价值工时,再来核定编制的数量层级,如果工作量更大,任务价值更高,会关联到他的“薪酬包”,就会获得更多的报酬,从而推动部门从原来的“伸手要编”,转变“主动挣钱”,从而使员工追求高价值的任务,创造高业绩。
在职级体系方面,一汽-大众也是按照能力来定级,实施“能者上,庸者下”,打破论资排辈的现象,给业绩优、能力强的员工更多的发展机会,从而牵动员工能力的提升。同时,在薪酬分配方面,打破平均主义,拉大分配差距,按照价值创造给员工以相应的回报,从而促进员工业绩的提升。
通过整个体系的打通,构建起自动、自发、自循环的价值管理体系;通过每年的迭代,又能够驱动各个部门少用人,做高价值业务,做新业务,从而实现由传统业务向新业务的转型,也驱动员工抢活干,干高价值的活,为员工的价值创造而复兴。
二
据一汽-大众人力资源总监李松梅介绍,岗位和编制的确定是以工作任务为基础,对岗位价值进行“称重”,根据工作任务的工时核算确定编制,对于有效工时,进行有效的编制认定;对于无效工时,认定后坚决予以“砍编”;对于可替代的、低价值的工时,我们会采用外包、数字化等手段进行替代。通过这样的方式,在传统业务中,就有近一千个编制做了回收,再把这部分资源有效地投入到新业务的发展中。
一汽-大众人力资源总监 李松梅
在职级方面也是以“价值创造”为导向,打造了覆盖各类员工“全职业生涯”的发展通道,简单概括为“四纵多横”。“四纵”就是从纵向上分为三类人群,有四个发展通道。第一是管理序列,也就是经理人员;第二是专业序列,就是俗称的“白领”;第三类是技能序列,主要是一些现场管理者以及现场工人。而在技能序列里,又分为偏重技能的“技工方向”,以及偏重现场的“管理方向”。
在纵向方面,员工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相应的职级晋升。如在专业序列中,有员工层、主管层、专家层。在横向方面,各个序列之间,也可以通过相应的规则进行调转,如在技能序列中,当技工人员成长到一定程度他也可以发展成为现场管理方面的人员。再如专业序列的“白领”,经过企业内部AC体系的测评,也可以进入到经理人员的后备储备池中。
在薪酬方面,按照编制的价值,关联到“薪酬包”。具体的实施是对于每一个部门来实施“薪酬包”的管理,打造了企业、部门和员工的发展共同体。细节来看,“薪酬包”分为利润分享包、业绩奖励包和目标薪酬包。在“利润分享包”里,主要关联公司的整体利润,公司的利润越好,员工就会获得更高的薪酬。“业绩奖励包”是关联部门的业绩,部门业绩强,绩效达到高,部门业绩好,员工的薪酬就会高。对于“目标薪酬包”主要是关联员工的个人价值创造,个人价值创造贡献更大,员工的薪酬就会更高;如果部门能够少用人,本来是十个人的编用了九个人、八个人,那剩下的10%到20%的这些钱,公司并不回收,而是奖励给该部门的员工,这就造就了部门效率的提升。同时,“我们还通过相应的部门嘉奖,将部门薪酬包的红利与部门进行分享,撬动了业务的攻坚和专项的突破”,李松梅介绍说。
前不久,一汽-大众的人力资源体系改革被评为国企改革创新成果一等奖,是在全国有四千多个优秀案例中脱颖而出的,也为行业内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下面继续介绍一汽-大众这项卓有成效的改革背景及所获成果。
三
一汽-大众自1991年成立,一直沿用一汽集团以往较为传统人事管理办法,直到2006年,推行当时行业内人力资源领域比较领先的所谓“3P体系”。到2014年至2015年,这一体系就暴露出较多的问题。比如出现了“干多干少一个样”,还是具有一定程度的“大锅饭”性质。因此,这套体系已经不能支撑企业健康发展了。从2006年到2018年、2019年这一体系支撑了一汽-大众过去十三、四年的辉煌发展。此后,企业既要面向二百万辆的量级需要,又要面向造车新势力等新的竞争环境,所以必须要打造另一个全新的人力资源服务管理体系。
李松梅谈到,自2019年开始酝酿,到2020年落地,这套体系才算改完。2020年的体系与2006年套体系的本质区别,这是一个动态迭代的体系。原来的体系是一次性的,就是做完一次就几乎停留在那里“不动”,随着环境的变化,却没有实时更新,才跟不上企业发展的需要。而此次的人力资源体系,实现了整个体系的“拉通”,平面来说是拉通的,是随着时间的发展,每年动态迭代更新的,这样就会形成一个价值管理循环,能持续支撑公司的发展。
事实上,如何让这么大体量的体系改革落地,这也是一个不小的难题。一方面,一汽-大众有30多年的历史,历史沉淀、问题比较多;员工有四万名员工,员工的结构以及遍布各地的各个工厂之间的新旧程度差异比较大;另外,整个汽车行业中也没有成功的典范,且每年对于生产经营的压力是必须保证平稳的,在这样三个客观条件的压力下,公司经营管理层一直都是坚定信心,使命必达;必求改得好、改得稳。
四
从改革成果上看,一是有效驱动了人才的成长,员工成长成才动力更足,干事创业精气神更足,员工发展空间充足,活力持续激发;同时夯实了一线管理核心队伍,,并搭建起价值管理的平台,激发了全员的活力和战斗力。如在过去两年多的抗疫保产中,一汽-大众的员工队伍就展示出非比常人的活力和战斗力,支撑了公司的经营居高不下。
二是在驱动价值创造方面,公司的人才梯队经过持续的优化,支撑了公司的市场业绩在行业内稳居榜首,形成了“以价值创造者为本,以奋进奋斗者为荣”的文化。具体在适才适岗方面,企业实现了人力资本的最大化。
三是驱动业务转型升级在没有额外投入人力资本的情况下,高质量搭建了新业务人才队伍,助力数智化转型战略稳步推进。
总而言之,一汽-大众人力资源体系的改革,对于每一位员工,对于每一位有转型意愿发展的员工,都能够紧跟改革的步伐,充分尽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因此,一汽-大众人力资源体系的改革也得到了行业内外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被树立为传统制造企业向数字化转型的优秀案例,起到了业界标杆的作用。
后记:
在对一汽-大众人力资源改革的采访过程中,与李松梅总监的一段对话让人很受启发。她说,一汽-大众在人力资源上的改革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我们内部将其概括总结为“6C”。一是目标共识,二是精诚合作,三是科学谋划,四是客户导向,五是沟通全面,六是风险控制。如在精诚合作方面,整个公司上下真的就是一个队伍,一个声音,一个目标,打破“部门墙”。而在方案设计阶段,大家充分共识,互相补位,出谋划策。在方案落地阶段,我们又分为前、中、后台,前台就是每一个做为改革第一责任的部门,大约有30个;中台就是以HR为主体制定的十几个敏捷的工作小组,由HR经理带队,对部门的改革过程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和帮助;后台就是专业制定政策,包括舆情,风险管理等相应的专项制度赋能,形成了有效的合力。她强调,我们的改革是一个永远在路上的改革,是没有终点的改革,因为我们已经形成了价值管理正循环的体系,这个体系就会自驱、自动的运行,每年都进行迭代和发展,会支撑我们的企业和员工共同为我们的未来发展,为我们的命运共同体来努力,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