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业界新闻

“劲草”礼赞——2023笃定前行一汽-大众基地走访随录

时间:2023-05-11    布衣侯

春寒料峭!

虽已近暮春,但温度比往年同期低上许多。而比自然界更“冷”的是车市——年初“价格战”余波仍在、上海车展燃油车遇冷、主流合资品牌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汽车行业即将面对大转变的来临”早已是业内共识,从理念、技术、生产方式乃至零部件供应等等都可能面对行业前所未有的“疾风”。

一汽-大众——这一有着30年发展历史的品牌,能否经得住这场 “疾风”的考验呢?

长春基地  墙上的历史与手中的未来

4月23日,晴。

20230511_052601_004.jpg

“2023笃定前行一汽-大众基地走访”活动从这个清冷的早晨拉开序幕。走访团自酒店出发,很快即到达一汽-大众长春生产基地。

20230511_052601_005.jpg

据一汽-大众长春生产党委副书记兼工会主席高启政介绍,长春基地在一汽-大众五大基地中有诸多“之最”:历史最长、产能最大、出产车型最复杂、累计出产量最大、人员最多、员工平均年龄最大……可以说在诸多方面与其他基地相比,有着“老大哥”的样子。

尽管在五大基地里,建厂最久的长春基地目前自动化率相对要低些,但其生产效率一直在追求着高目标:奥迪三条生产线(A4L、A6L、Q5L)的JPH(小时产出)提升幅度名列公司三甲,TST(小时均衡)指标达100%,位列德国大众康采恩集团第一。

“长春基地能够迎接不同挑战,不仅需要科学高效的方法、敢打硬仗的队伍,更需要长春生产30年来积淀的标杆文化精神——你们去参观一汽-大众生产历史展馆,一定会感受到这一点。”

20230511_052601_006.jpg

高启政所说的“一汽-大众生产历史展馆”就坐落在长春生产基地内,其前身是一汽-大众最早的生产车间之一。而这个车间,肇始于从德国大众美国威斯摩兰汽车厂拆卸回国安装的一汽-大众最早的生产线。这条生产线在一汽大众“服役”廿载,生产出了2537777台捷达白车身,被一汽-大众员工亲切地称为“功勋生产线”。

20230511_052601_007.jpg

回顾这条生产线从谈判、立项、拆解、运输、清洗、安装、投产……等各个环节,简直像一部惊心动魄的电影一样精彩。而驻足细看照片墙上的历史,看到一些熟悉的父执辈的名字,联想到30多年前他们初建一汽-大众的艰辛,更令人心潮澎湃。

20230511_052601_008.jpg

30年倥偬, “标杆文化”薪火相传的奥秘在哪里?这从当日下午金涛工作室与牟少志工作室负责人的访谈能够找到答案。

20230511_052601_009.jpg

据长春生产整车制造一部焊装一车间维修工长、一汽-大众首个劳模工作室—金涛工作室负责人金涛介绍,这个工作室最初是在一汽-大众党委、工会和车间的支持下建立的,于2013年3月15日正式挂牌。当时规划的核心功能主要是做技术员的培训和输出,围绕着技术培训职能,此后又延伸了三个拓展功能:第一个是技术攻关,第二个维度是技术转化, 第三个维度就是技术创新。在2013年到2017年的过程中,工作室做了大量的技术人才储备工作,截止到2020年工作室培训的技师和高级技师员已经超过了一百人,培训的高级技师已经超过40人。

从2017年开始,基本上工作室每年立项攻关要超过八项,从2019年开始,随着汽车行业的四化时代的来临,工作室又赋予了新的职能,更多的是在自动化和数字化的变革中来承担作用,从2019年开始工作室在数字化方面,又重点设立了几个攻关项目,除此之外工作室还应节约国家节能减排的相关要求,特别针对生产过程中能耗的控制和自动化的关系,开展了一些相关的攻关工作。

20230511_052601_010.jpg

“好的轿车从冲压开始”,这是行家之言。而这个“美好的开始”恰恰与牟少志的工作有关——他,就在长春生产冲压中心从事模具维修工作,对于冲压,与模修的“奥义”,他对走访团进行了形象有趣的讲解:“大家在马路上看到汽车的第一眼,就是它的外观,它的外观所有的表面件都是靠模具冲压而成的,所以第一眼看到的汽车的好与坏,是取决于我们冲压还有模具,所以有一句话叫做好的轿车从冲压开始。这句话也是从一汽大众1991年建厂一直到现在流传,并且也是我们秉持的一句话,我们也是围绕好的轿车冲压开始这句话,一直进行一个技术的传承,技术的积淀。”

20230511_052601_011.jpg

牟少志工作室始建于2015年,主要是从技术传承的角度考虑建立的。作为高技术含量工种,一个模修工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可以独立解决模具生产过程中的难点问题成熟工,至少需要七年左右的时间。随着培续业务需求不断扩大,工作室也逐渐从两个人的小型工作室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大型的工作室,直到目前成为有27名成员的一个技术团队。

时代可能会淘汰一些“工匠”,但“匠人精神”、特别是勇于钻研、更紧跟变迁与时俱进的“匠人精神”,永远不会过时。

20230511_052601_012.jpg

华北基地 “芦苇精神”与被“误解”的工作室名字

一汽-大众华北基地的logo很有特点:由抽象字母组成的一辆疾驰的车辆与一株风中摇曳的芦苇互相衬托,动感十足。天津分公司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兼工会主席高解放谈到这个logo时特意做了一个解释:那株芦苇可不是随便加的,因为华北基地的企业精神,就是“芦苇精神”。

20230511_052601_013.jpg

芦苇,这看似柔弱、可随轻风摇曳的水边之草,却也是坚韧的:它能抗风、抗潮、耐盐碱、耐干旱……用这生命力极强的植物做企业“代言”,足见华北基地攻坚克难、努力发展的雄心。

QQ截图20230511052953.jpg

时隔五年,当笔者再次走访华北基地时,这个设计产能30万工厂已经历了3年严峻考验, 并在2020年达到投产后最高的产量——超过27万辆。2022年华北基地产量接近19万、产值近320亿,仅在天津的155家供应商就创造了200亿产值规模。

20230511_052601_015.jpg

这是五大基地里最“新”的基地,最令人瞩目的也正是它的“新”: 新的气息,尤其是创新的气息在这里特别强烈,无论生产工具的创新,还是利用计算机来创新,在这里都不难找到例证。以创新工作室为例,在一汽-大众乃至一汽集团的高度重视下,华北基地已着手以创新工作室为载体,培养一大批包括工匠在内的技术能手。并依托创新工作室,做技术攻关、人才培养,前瞻技术研究等工作。据介绍目前基地共有8个创新工作室,涉及到冲焊、涂总、物流等所有的领域。而且目前创新工作室技术攻关也接收了德国合作方的工作人员,借助德方技术力量促经营,把外方专家请进来当成导师去做。

20230511_052601_016.jpg

也许因为介绍时谈到了外方合作者,因此听到“Miss斌工作室”时,走访团成员一直以为是一个“外国专家”主导的工作室,直到真正走访才发现原来工作室真正的名字是“密思斌”,地地道道、土生土长的中国专家。

20230511_052601_017.jpg

与长春基地的工作室一样,密思斌工作室也源于华北基地的一线车间——冲压车间。工作室创始人密思斌的特长就是模修,不巧的是当天他正在外地讲学,不过即使其工作室年轻成员露的一手“绝活”也足够震惊参观者了:一块表面极其光滑的冲压件,到底是否有凹坑?大家仔细分辨、用手细抚都无法感觉。而工作室成员准确地指出了瑕疵的地方,随着凹坑在不断打磨下逐渐“现形”,人群中发出了赞叹。

20230511_052601_018.jpg

华北基地的自动化率相当高,最高的焊装车间超过80%,涂装也接近接近80%

20230511_052601_019.jpg

工厂正在向数智化转型。这意味着工作人员结构的调整,而华北基地“快乐的数字化”力争在人员转型过程能够跟随业务的变革,从而确保项目的成果收益,做到“企业、业务、人员”的共赢。

20230511_052601_020.jpg

据了解,在降本方面,基地也建立了自己的成本数智化的平台,并在这个平台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一些业务模型,通过在深纬度的数据挖掘,在业务流程上去优化成本。在这个方面,大约节约12%的成本的数值。

海纳百川!这个依傍渤海的现代化汽车生产基地在保持传统、技术转型、坚持自主研发、吸纳外方经验等诸多方面同样显示出了广博的胸怀与开阔的视野。

20230511_052601_021.jpg

华东基地 车身“挖矿”与行行出“冠军”

与生产车型宝来与奥迪A3一样,一汽-大众华东基地的生产者们也是年轻的:平均年龄28岁。而这些员工100%拥有专科以上的学历水平,“高文化的劳动者队伍”在这里并非溢美之词,而是现实。

20230511_052601_022.jpg

这样的队伍出产高质量的产品绝不让人意外。而这支队伍也不断在工艺提升方面进行着努力,例如针对车身所有的4000多个焊点目前可通过平台把所有设备数据都关联起来,在这个平台上,实现了所有的焊点联网,结合尺寸再做起来,包括其他的质量的数据,一些生产过程数据再联系起来,就容易形成一个大的模型。基于此把它做成一个质量跟车身关联起来的虚拟车身,就能够及时看到车身的质量状态,包括一些测量的数据信息。车身生产工艺是非常传统的工艺,但在数字化方面,青岛员工成功“挖矿”。

20230511_052601_023.jpg

华东基地创新工作室从2018年的工作站开始建设,截止目前已经有六个不同专业的创新工作室。以焊装车间的创新工作室为例,这个工作室以劳模和工匠领衔,已经形成以技师为主,工程师参与的特色人才队伍。

20230511_052601_024.jpg

据了解,华东基地的激光焊工作室、fass标准工作室、钳工工作室、电信工作室等工作室也在不断建设和完善中,而这些工作室都是基地自主筹备,自主建设的。据华东基地——青岛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刘冬介绍,青岛分公司2023年的主题就是数字引领,笃行创新,力争发挥工作室的引领作用,倡导全员去参与,聚焦数字化转型和成本优化,助力公司的经营和发展。

20230511_052601_025.jpg

走访华东基地,可以看到依托于工作室的技术创新正蓬勃发展,相信“冠军”创新工作室在这样的氛围下会不断涌现。

20230511_052601_026.jpg

尾声:

走访归来的当晚,当疲惫的我沉沉睡去,我梦到了芦苇——从一株株到一丛丛直到连成一片片……

这生命力极其顽强的水滨之草啊!当年,当那个带着《远离莫斯科的地方》一书北上的年轻人,就像一粒草种一样,去寻找新的扎根的地方吧?

从长春、天津到青岛,从走访工作室时所见到的那一张张年轻的一线劳动者的脸上,我依然能看到那种“水滨之草”的昂扬的生命力。

这生命力极强的水滨之草,是“疾风”无法拔起、是风浪无法摧毁、是盐潮无可奈何的。

一汽-大众能够扛得住整个行业所面临的“疾风”么?当然!因为它不仅拥有巨大的规模、在中国市场深耕30年的体系的力量,更因为它有着那些数不清的“劲草”!他们在顽强地生长着,在料峭的春寒里,在凛冽的风中。

      汽车商务网来源于网络转载的文章信息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对稿件、图片内容和版权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第一时间删除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