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英国土木工程师“经过计算警告公众,电动汽车的普及有可能加速建筑物的坍塌,并且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据悉,英国的6000座立体停车场和地下停车场,大多是依据1976年主流的燃油车规格设计建造,而当年这些车型的体积和重量都非常小。如今,市场上的很多车辆尤其是电动车都比当时的车辆重很多。例如,顶配的特斯拉重量就达到2.2吨,相比普通燃油车1.5吨左右的重量整整重了0.7吨!
上述“重量”说的是汽车自重,也就是汽车的“整备质量”,其规范定义是:汽车在正常条件准备行驶时的重量(油箱装有90%的燃油)+随车附件(备胎、随车工具等),整备质量越大的汽车就越耗能。
由此看来,英国工程师的“警告”对中国电动车市场更具现实性和紧迫感。
首先是电动车型选择与确定上的重要性。由于国内市场SUV车型风行,电动车企业恰好“为我所用”地借力SUV,尤其是中大型SUV车身高大、底盘规整的特点,以满足“长续航里程”为名,尽可能多地配置动力电池,使电动车的整备质量远超同级别燃油SUV或轿车。近来,出于同样的原因,车企不约而同地“奔赴”更高、更大、更重的MPV,有的电动车MPV整备质量已接近3吨,超过同级别燃油MPV约三分之一。电动车及其他所谓的“新能源车”越做越大,与节能、环保的初衷背道而驰。
其次是避免用户购买和使用中的盲目性。很多电动车企一无技术积累,二无品牌积淀,三无用户口碑﹍﹍为了在市场上“博出位”,肆意虚构所谓的“应用场景”,特别是为了掩盖在整车品质、驾驶质感,甚至是安全、环保等方面的缺失,把汽车这样一个移动载人工具,活生生地装修、改造成所谓的“两居室”“三居室”……在本就局促的车内空间狂堆非必要的物料:冰箱、彩电、大沙发——一个都不能少。既误导了并不成熟的消费者,也让电动车毫无羞耻地增肥、增重,为行驶与停车安全埋下隐患。
最后是电动车渗透率屡创新高的迫切性。2022年9月,我国新能源汽车零售渗透率已达31.8%。据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介绍,限购城市的纯电动车销量占比已上升到2022年9月的30%,其他大中城市也上升到22%。大中城市,特别是限购的一线城市往往关注度高、影响力大、传播性强,停车安全更是重中之重。尽可能预防或避免类似于2019年4月和2021年1月,在上海两个小区地下车库内分别发生的电动车突然起火或爆炸事故。
未雨绸缪,发出“警告”的英国工程师,是不是可被视作为电动车时代创造安全停车环境,避免因为车辆超重而导致停车场塌陷事故的“吹哨人”,提醒人们真正做到“珍惜每一次哨声响起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