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新能源汽车发展最好的年代,2021年销量突破300万辆,今年有望突破500万辆。这或许也是最坏的年代,消费者抱怨车价上涨,主机厂抱怨为电池厂打工,电池厂抱怨在利润边缘游走……
近期,2022 世界动力电池大会“全球先进动力电池前瞻技术突破”分论坛上,来自电池专家、企业代表的观点激烈碰撞,激辩行业变革新趋势。
安全该排第几?
论坛当天,虽然电池安全仍是各界关注的焦点,但重视程度似乎有所下降。
孚能科技(赣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瑀提出:“续航里程不再是瓶颈问题,大家关心的第一个是充电时间能不能更节约,第二个是成本能不能降低,第三个是安全能不能可控。”
孚能科技(赣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瑀
王瑀把电池安全问题放在第三位,排在使用便利性和经济性之后。然而,赤裸裸的现实给一部分认为“电动车安全可控”的“专业人士”上了一课。
消息面上,7月22日,林志颖驾驶特斯拉发生车祸起火的新闻,让各界对电动车安全问题又警惕起来。有媒体根据车祸视频分析称:“林志颖作为拿过7个赛道冠军的专业赛车手,在车速约60公里/小时的情况下,车子斜行足足5秒后才撞上电线杆,过程中林志颖为何没有自救?特斯拉紧急制动系统为何没有刹停?同时,车子发生碰撞后26秒,林志颖被救出后5秒爆燃,如果事故发生在郊外,没有路人帮助伤者脱困,后果不堪设想。结论:这次车祸应该不是人的问题,而是车的问题。”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欧盟科学院院士、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 孙金华
数据方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欧盟科学院院士、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孙金华在论坛上介绍说:“根据去年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发布的介绍,2021年,全国电动车发生的火灾事故大概有3000余起,根据我们接近800万辆的新能源保有量,它的着火概率大概在万分之三左右,要比燃油车略高一些。”
赤裸裸的现实和铁铮铮的数据,印证了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在多年前告诫行业的一番话:“安全、节能、环保是产业发展的永恒主题,安全永远排在第一位。安全具有一票否决权,安全应该成为我们汽车工程师思考任何问题的首要前提。”
事实胜于雄辩。电动车首先是一辆汽车,汽车是生命运载工具,生命安全排第几?答案毋庸置疑!
行业在纠结?
虽然电动车安全问题时有发生,但近两年,市场化步伐突飞猛进。然而,今年电动车销量高增长的背后,全行业一片抱怨声。
一方面,作为电池专家的孙金华对新能源汽车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他指出:“截止2021年底,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接近800万辆,今年预计会有500多万辆的销量。根据国际能源署发布全碳中和路线图认为,大概2030年时新能源汽车年销量达到5500万辆,到2035年,全球大部分国家将禁售燃油汽车,全面进入新能源汽车时代。”
另一方面,生产企业认为喜忧参半。圆桌对话环节,合众新能源有限公司戴大力提出:“喜的是,疫情影响下电动车30%~40%的增长率还是挺高的,超过了原有预期。忧的是,各个领域都在担心或者吐槽,包括消费者也在抱怨,比如提不到车,车价不断上涨,整车厂利润被挤压,电池厂利润被挤压,在行业通道上大家都没有很好的经济性,甚至电芯价格一夜回到几年前,大家都在抱怨……”
按常理,新能源汽车卖得越多上下游企业应该越开心,为何整个行业都在抱怨?《选车网》总裁管学军指出;“汽车产业是个规模效益型产业,即规模越大成本越低。但纯电动汽车产业走上了规模成本型(规模越大成本越高)发展模式。”
于是,透过论坛我们看到一个非常纠结的场面:一方面,多数企业公开表示“对下半年发展持乐观的态度”。另一方面,又敦促相关研究机构和电池企业,加速材料创新、结构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速度,期待尽快在电池安全、成本和性能上找到最佳平衡点。
现实是,在找到最佳平衡点之前,电动车已经走上规模成本型的发展模式,预计行业内的纠结情绪短期难以改观。
如何解决?
或许有人要问:电动车起火问题,从技术上没有解决办法吗?并非如此。关键问题是产业化如何落地。
电动车起火,根本原因在于锂电池。易动力董事长田硕提出:“锂离子电池本质上还是挺危险的,不管是三元锂电池还是磷酸铁锂电池,总是能够在一些条件下会起火。我们自己独创了一个防火墙技术,放在电芯和电芯之间,能够做到一个电芯着火之后旁边的电芯不着火。但是,在大规模应用时又要考虑到成本的增加、重量的增加,电池包体积太大会影响续航里程下降。因此,如果不去做一些电池材料的创新,我觉得可能不会有太大的改善。”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 吴凯
谈到电池材料创新,宁德时代首席科学家吴凯介绍了钠离子电池。据了解,钠离子电池成本低,安全性能相对更高,低温性能好。但他同时指出:“钠离子电池一直有几个问题,一是能量密度过低,我们推算,在车上没有达到140Wh/kg、150Wh/kg的话,很难得到推广。第二个是正极材料,它的正极材料特别怕水,因为它非常容易吸水,重要办法就是要把吸水问题解决。第三个是负极材料,钠离子负极多数用的是硬碳,硬碳要做好一致性是很不容易的。我们现在在努力克服中,后续会把钠离子电池用到车上面,大家很快会见到。”
为了解决动力电池低温续航、高温安全、快充、低成本这些问题,美国国家发明家科学院院士王朝阳提出了多项研究成果。
他指出:“全气候电池已经示范于北京冬奥会,可以解决低温问题,在-30度下同样给出常温功率,低温续航只降8%。十分钟充好电池(FCB)是目前可以达到10分钟充电之后可以获得220Wh/kg,高比能快充技术为电动汽车电池包小型化提供了强有力支撑,可以大大降低电池成本。”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主任 瞿国春
技术创新最终还需要产业化落地。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主任瞿国春提出:“科技创新具有前瞻性、引领性、颠覆性,但具体到产业实践,还必须考虑到成本和商业化,技术突破要与产业落地有机结合,加强产业链协同创新,加快推进科研成果商业转化。”
因此上,2022 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专家、企业代表的一番激辩,让我们看到了电池产业的发展前景。因此,我们更加期待这些创新成果早落地、早实施、早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