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芯片、电池短期保供问题只是治标,加快打造软硬融合、强韧性、高安全,同时兼顾效率和成本的供应链,才是企业最大的战略。”
2022中国汽车供应链大会上,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教授、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院长赵福全,给汽车企业负责人上了一课。
汽车产业链面临新常态
当前,疫情散点多发,防控形势严峻复杂。因此上,2022中国汽车供应链大会在武汉如期召开实属不易。此次会议的突出特点是,有关部门高度重视,重要整车及零部件企业悉数参加。
作为学者的赵福全,率先提出大会的重要性:“为什么这次大会有这么多大领导参加,开整车的会议也不见得有三个司长参会,就是因为保供是当前的政治任务,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我们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能不能突破重围的支撑。”
有关部门之所以高度重视此次大会,原因是汽车产业链面临巨大不确定性。
赵福全从第三方的视角深入剖析了汽车供应链存在的问题:“从表象上看,主要问题是疫情等原因导致很多企业停摆。但是更深层次原因,是各国可能采取的区域化政策,对于汽车这种全球化的大产业影响非常大,国际形势的不确定性将会成为一种‘新常态’。去年缺芯,今年很有可能是既缺芯、又少电,明年可能还会有新情况。”
整体看,汽车产业链出现新常态,最直观的表现是关键零部件、重要原材料短缺。于是,从去年到今年,从产业到企业都已经积极行动起来。
治标大于治本?
即便车企已经认识到了供应链的重要性,并且用积极的行为转变态度。但在赵福全看来,部分企业的目前做法治标不治本。
赵福全设身处地把车企过去和现在的做法进行了对比,他介绍说:“对于零部件供应商,过去我们总是误以为‘供必应求’,我是甲方,你怎么可能不卖给我?现在整车企业还是不是甲方,真不好说了。最近不少整车企业的老总都跟我说,现在是真难,不得不去找芯片企业‘公关’,因为没有芯片就没有产量,没有产量就没有销量。”
在赵福全看来,虽然目前芯片短缺卡住了车企的脖子,但车企负责人需要从芯片这个“小”处着眼,思考汽车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未来汽车会发生哪些变化?智能电动化已经成为行业共识。然而,赵福全却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观点。
他认为:“未来的汽车不能叫电动车,也不能叫智能汽车,应该称之为新汽车。新汽车是基于数据、场景,并依托于生态的产物,它一定是个性化的,是具有生命力能够自我进化的。”
具体看,新汽车的新,还体现在它是区域性的产物。赵福全介绍说:“由于数据、场景和生态都是区域性的,所以新汽车一定要‘入乡随俗’。未来汽车产品开发,用户的运营都必须完全本地化。在上海开发出来的车,到了北京就不行了。相应的,供应链以及整个汽车产业都会发生根本性改变。”
显然,从赵福全的观点看,车企负责人通过“公关”找到了芯片,解决了现实销量问题,只是治标;企业从未来发展趋势出发,与供应链上的企业深度合作,制造出适应不同区域消费者的新汽车才是治本。
供应链重构,车企从何入手?
赵福全“治本”的观点,可以称之为汽车产业重构。然而,面对千头万绪,车企该如何下手?赵福全从管理模式、选择策略、战略互信三个层次逐级深入分析。
主机厂的第一要务是改变供应链的管理模式。赵福全提出:“对于传统供应链强调效率、速度、供货、物流的管理模式,需要创新突破。未来安全必须成为核心的考虑要素。同时,今后我们必须打通供应链、技术链、服务链和循环链。”
主机厂需要改变供应商的选择策略。赵福全认为:“传统的主机厂从成本、物流等角度考虑会选择多家供应商,A不行就用B。在软件定义汽车时代,A软件不行再选B就会出问题。事实上,如果主机厂选择多家软件供应商,那么他的整车架构、操作系统等都完全没有办法积累。同时,主机厂还要解决一个重要问题,即数据归谁所有?让谁来用?原来软件都是嵌入式的,出了问题让硬件供应商一起买单。但是未来软件本身就能决定功能、性能,虽然刹车片没有坏,但是软件出错一样会出事故。”
主机厂与供应商必须建立战略互信。赵福全指出:“未来主机厂和供应链企业之间肯定不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主机厂与关键供应商一定要深度绑定,双方一定要联合开发、数据共享。主机厂和供应链企业需要对赌,没有这种精神就没有办法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战略互信,而离开了信任,签什么合同都没有用。”
在赵福全看来,重新构建供应链管理理论不是颠覆,而是在原来基础上进行拓展。
他提出:“原来的供应链理论,包括成本、效率、质量、物流、仓储等要素依然重要。但必须增加新的要素,把国际形势、区域市场、产业重构、科技生态和产品迭代等因素,放在一起综合考虑。”
最后,赵福全再一次给车企敲响警钟。他指出:“企业绝不能只盯着眼前的‘保供’,觉得建设供应链是国家该操心的事,这样的企业是很难确保可持续发展的。”
智能汽车时代如何打造高效的供应链?相信每家企业都有自己的思考。而在2022中国汽车供应链大会首日的重要论坛上,赵福全发表的观点值得企业思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