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市场的高速发展,不但吸引了国际零部件巨头来华投资建厂,而且设立了研发中心进行本土化研发。然而,随着车市增长放缓、产能过剩、利润下降,占据供应商第一梯队的国际零部件集团感受到巨大压力。他们或是强强联合意欲实现产品全面覆盖,或是聚焦创新加速转型,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变中求新实现持续稳定盈利。
在刚刚结束的(2017)全球汽车论坛上,德尔福、法雷奥等国际汽车零部件集团的负责人,向与会者介绍了他们创新求变的各项举措。
总部设在美国俄亥俄州沃伦的德尔福派克电气公司(以下简称“德尔福”),是全球最大的汽车线束系统制造商,世界500强企业。目前,国内绝大多数整车制造商的线束系统都来自德尔福公司。
当下,汽车产业进入创新变革的新时代,德尔福也开始了聚焦创新和加速转型,该公司中国区总裁杨晓明介绍说:“为了迎接新的挑战,我们采取了三大举措。首先,加大投资力度。未来将在安全、环保和移动互联三个方面加大投资和研发力度。同时加强与主机厂、互联网企业、自动驾驶领军企业的合作。其次,集中精力精简成本。从调整生产基地的规模,与提升自动化生产能力两个方面下功夫,以减缓劳动力成本和生产资料成本带来的压力。第三,创新成果推陈出新。如今,德尔福在自动驾驶领域已经开发出比较成熟的系统——中央传感定位与开发系统,并且在上海车展展出了样车。”
相比于苦练内功的德尔福,在汽车动力总成、节能减排、电子新能源等方面有着雄厚技术积累的法国法雷奥,与专注于电气化、自动化和数字化领域的德国西门子强强联合,则体现出了两大巨头在汽车电器方面意欲实现完全覆盖的“野心”。
法雷奥集团中国总裁毕诺表示:“去年11月,法雷奥和西门子以各占50%的比例成立了合资公司,双方主要是在高压技术方面进行合作。西门子和法雷奥组成合资公司以后,基本上能对整车厂高压动力系统的需求实现完全覆盖。如果把整车上的电器产品想象成一个时钟的话,我们是从现在到未来都有产品覆盖;如果它想象成一个圆形的话,就相当于360度的覆盖。无论整车厂想实现什么样的功能,想开发怎样的产品,也不管是提供整车动力也好,还是搭建整车平台也好,法雷奥和西门子都能提出完善的解决方案。”
作为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第一梯队的国际零部件巨头,德尔福、法雷奥们之所以变中求新、变中求进,是因为包括中国在内,世界主要市场的汽车需求量正在接近饱和,对产能过剩的忧虑,以及利润的不断下降,使零部件供应商面临着更大的压力。与此同时,它们还要投入巨资开发新技术以满足来自消费者、市场竞争和法规等方面的要求。然而,虽然中国车市增速放缓,但国际零部件巨头们依然看好中国市场的成长潜力,并且纷纷加大投入,希望通过创新转型升级保持行业领先地位。
谈到现阶段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杨晓明认为:“中国汽车市场已经从以前的新兴汽车市场,成长为全世界最大的成熟市场。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我们深深地感到汽车行业正在面临着巨大的变化和挑战。中国汽车产业最近五年的变化,超出了前50年变化积累的过程。中国消费者对汽车电子、电动汽车,以及移动互联的需求遥遥领先于世界其他地区的消费者。与此同时,中国的节能排放法规,以及一些监管条例也在不断完善和升级。种种变化显示,汽车行业正在发生变革,汽车从业者如果跟不上变革的速度,就有被淘汰出局的危险。”
对现阶段中国市场的看法,法雷奥与德尔福截然不同。毕诺认为:“中国市场远未成熟。虽然中国市场新车销量增长正在放缓,未来五年的增幅可能仅有3%~5%,但中国新车产量仍占到全球产量的1/3。在未来五年里,市场仍然有增长的空间,这将对美国和欧洲市场带来一定的压力。”
尽管对现阶段中国汽车市场成熟与否看法不一,但国际零部件企业都认同:中国汽车市场正在发生,并且引领着汽车产业变革的潮流。毕诺表示:“当下的中国市场不能叫变化,叫转型或者革命会更确切一些。如今的汽车产业正面临三个革命,这三个革命包括电气化、自动驾驶和车联网服务。在这三方面,中国无疑走在了前列,未来的汽车行业毫无疑问需要依赖于中国的发明和创新。因为中国不仅仅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而且代表着全球50%的经济增长。正是因为看重中国市场的发展潜力,所以法雷奥的全球四大研发中心有两个选址中国。”
即使全球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加,作为零部件企业第一梯队的国际零部件巨头依然处于盈利状态。据了解,德尔福2016年财政收入达167亿美元,同比增长10%。今年第一季度,即使世界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法雷奥依然实现了25%的增长。
国际零部件巨头能够在中国市场实现稳定盈利,一方面得益于他们在中国市场进行了多年的本土化研发投入,而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掌握了传统汽车零部件的核心技术。在这个汽车产业创新变革的新时代,国际零部件巨头依然希望通过转型升级、变中求新来实现继续领跑、稳定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