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业界新闻

汽车观察:彪炳史册的一届车展

时间:2017-04-26    管学军

与任何一届车展都不同的是,本届车展上出现了以商业模式定义的新车,这样的品牌在国际上还是第一个。不仅如此,对于IT与汽车相融合的认识空前一致,官、企、民的看法从来没有如此一致过。

量变到质变

是互联网+汽车,还是汽车+互联网,这个问题在业界一直争论不休。在争论中,互联网造车运动风起云涌。与此同时,传统汽车企业被诬为保守的、观念落后的、没落的产业,似乎百年汽车产业将在一夜间被颠覆。而在一些论坛上,传统车企以藐视的眼光、犀利的问题怼向互联网造车公司。在4月19日开始的第十七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上,这一争论画基本可以画上句号了。

彪炳史册的一届车展

4月16日,吉利旗下的新品牌领克正式发布,并向媒体介绍了领克的开发理念。领克最让人振奋的不是超高的颜值,不是超高的配置,不是若干的技术亮点,而是这款车在定义的时候就考虑到了与IT结合的商业模式。这种汽车设计之初就将商业模式考虑进去的做法,在业界尚数首次,是IT产业与传统汽车产业相互融合的一个典范,这一融合必将开启汽车产业的新纪元。

也许有人说,宝马、奔驰、奥迪不都已经做了吗?不是一些企业集团已经将自己定义为初创公司、定义为未来出行方案的提供商吗?对,他们确实在互联网与汽车的融合方面做了很多。但是,他们没有从商业模式的角度去定义汽车,只是将车上增加了一些移动互联、物联网的功能。事实上,传统汽车企业一直在不断地做加减法——减轻重量,增加新的配置,我们可以将此比喻为物理变化,或者叫量变。而站在商业模式的角度去思考和定位汽车,则是一种质变,是一种新的“化学变化”,是IT产业与汽车产业基因的重组。

彪炳史册的一届车展

也许有人会问,自动驾驶、智能驾驶和新能源算什么?难道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吗?因为这些都属于在汽车产业内的变化,并没有跳出传统汽车产业思维的圈子,包括所谓的互联网造车公司,他们的思维仍在“物理变化”范畴。比如自动驾驶技术,欧洲公司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在摸索,虽然今天的技术远超当年,但这只是量变。再说新能源,所谓新能源,目前聚焦在电动车上。在汽车发展史上,电动车的历史比所谓的传统动力汽车的历史更长,因此也是量变。而IT产业与汽车产业的融合,才是“化学变化”,才是产业真正的变革。

虽然本届车展仅有领克采用了这样的开发理念,但这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这个突破展现的是从量变到质变的瞬间。从这个意义上说,本届车展当属彪炳史册的一届车展。

对未来的看法非常一致

与车展同时举行的还有一些论坛,这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4月19日举行的“上海国际车展第五届高峰论坛”。在这个论坛上,来自行业和企业的专家、企业家齐聚一堂,探讨汽车产业的未来。

会上,国际贸促会汽车行业分会会长王侠先生从三个维度——产品和企业层面、产业层面和社会层面论述了未来汽车产业发展的方向,其核心的观点是,数字化与汽车产业的融合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timg (5).jpg

第十一届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王瑞祥先生介绍说:“种种迹象表明,数字化、智能化、网联化正在,且并将深刻地改变现有汽车工业的发展,传统的汽车生产方式、商业模式乃至我们行业的格局和汽车社会的形态,都将被逐步重塑。未来的汽车业将进入更加集约、精准、高效和优质的个性化定制时代,汽车的产品将更加智能、环保、轻量、舒适,新的汽车文明也随之诞生,这是我国乃至世界汽车产业难得的一个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中国南方工业集团公司副总经理、中国长安总裁张宝林先生和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先生分别从企业的角度阐述了各自的观点,而其核心与以上观点一致性很强。差别在于,企业更加注重现实,既看到了机遇,又看到了挑战。

如果说,以前大家还在讨论是互联网+汽车,还是汽车+互联网,或者讨论如何应对挑战。那么今天,人们讨论的是如何实现两个产业的融合,如何在融合中把握新的发展机遇。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场融合带来的变革中,必将加速我国汽车产业结构的调整,一批企业将因此而倒下。在融合中,必将产生一批新的、更加强有力的企业。中国汽车产业不仅要为这些新兴的、面向未来的企业鼓掌,更要思考如何解决倒下的企业所带来的社会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说,本届车展展现的是人们思想的变化,无论是IT界还是汽车界,思考的都是融合后的未来。因此,本届车展堪称彪炳史册的一届车展。

本届车展上,上海国家会展中心的13个展馆全部启用,全球首发车达到113款,这一次车展的阵容和规模都是全球之最。或许五年后,车展的规模没有今天这么大了,但会更精、更精彩。人们看到的是展出的汽车,看不到的是展车背后的商业模式,车企比拼的不仅仅是汽车本身,更是展车背后商业模式。

      汽车商务网来源于网络转载的文章信息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对稿件、图片内容和版权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第一时间删除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