炫目的新车占据了车展的主要位置,靓丽的车模、震耳欲聋的音乐、让人眼花缭乱的闪光灯,车展将车市的浮华聚于一点。最让人惊诧的是车价,高的到几百万,低的甚至不到5万元,而这并不影响任何一款车夺目的光彩。瞬间一静,想起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内心发问,某些厂家的良知何在?
几年前,正当各厂家磨刀霍霍准备冲向SUV市场时,有业内专家提出个8万元生死线的概念。简而言之,就是在符合法规要求的情况下,一辆SUV的成本底线在8万元上下。一季度的数据显示,SUV“井喷”式增长的态势已经终结,至少是第一波“井喷”停止了。换言之,按照未来规模预计成本设定低于8万元售价,对多数企业而言是风险巨大的。
从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局出的信息可见,一季度中央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6万亿元,同比增长19.2%;累计实现利润总额3120亿元,同比增长23.2%,双创近年来同期最佳业绩。在统计内的有102家央企,其中:石油石化、钢铁、煤炭等行业收入增长超过40%,军工、建材、医药、现代服务等行业收入增幅超过10%。而新闻中没有说的是,一季度我国石油石化、钢铁、煤炭等基础性行业产品的价格大幅上涨。换言之,在车价远远跌出几年前的成本的情况下,今天支撑汽车制造的基础原材料价格却大幅增长了,利润从哪来?再看看车展上厂家满满的激情,这岂不是怪现象?
而当人们拉开低价展车的车门时,一股再生塑料的恶臭扑鼻而来。再想想网上那些撞不过摩托车的汽车、那些一撞树车身就解体的案例……或许成本就是这样降下来的。记得,1994年北京车展的主题是“家庭汽车”。为了中国的家庭汽车,一些跨国公司甚至专门开发了新车型,但这些车型没有一款实现在中国落户。跨国公司一直在问中国官员:“为什么不能在中国生产”?当年机械部汽车司的官员回答道,你们的车太贵了,根据中国居民的消费水平,如果你的车能够降到5万元一辆,相信会有市场的。当时,无论通用还是福特,亦或是丰田、大众都惊诧地说,1万美元以下的车我们造不出来。但是,很快中国公司造出了比1万美元更便宜的车,而当我们的自主品牌参加海外的车展时,国外媒体毫不客气地将我们的车说成是垃圾……
看看一季度的数据,我国A0、A00级轿车市场已经萎缩到了极点,其中自主品牌的轿车少之又少,而这块市场曾经是自主品牌扎堆的地方,也是自主品牌自相残杀的市场。当年的能源、原材料和人力成本远远低于今天,有的企业老总用“汽车多少钱一斤”的概念指责合资车太贵。经过数年的低价竞争,经过多年无底线的造车,最终收获的成果是,自主品牌戴上了地质低价的黑帽子,严重伤害了国人对自主品牌的信任和情感,丢失市场也怪不得“合资企业下压”。近几年,SUV市场持续火爆,引得各家企业纷纷投入新车。同时,最近3年内,自主品牌汽车的质量水平、工艺水平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购买自主品牌SUV的国人越来越多。也就是在这个背景下,8万元成本生死线的概念被提出了。有意思的是,当年被外国记者斥之为垃圾的汽车,今天外观变了,工艺水平提高了,但劣质材料散发出的有毒气体的臭味没变。与当年轿车市场出现过的问题一样,面对低价劣质品的竞争,生产高质量产品的企业备感压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治国理政时,几次提到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心学,心学的核心就是一句话:“知行合一”。注意,“知行合一”中的“知”是良知的知。汽车是什么?确切地说,是生命的运载工具。为了赚钱,难道我们能够在其中使用有毒有害的再生塑料?为了降成本,我们能够让汽车在碰撞中轻易解体?如果低价格是建立在偷工减料、建立在损害消费者生命安全和健康基础之上的,请问:良知何在?在利益和人的生命安全、健康面前,孰重孰轻?难道小型轿车市场丢失的教训忘记了?难道自主品牌声誉严重受损的教训忘记了?品牌向上已经成为国家战略,而一些劣质汽车制造商的行为,无疑是在给中国制造抹黑,难道中国汽车市场还需要再现劣币逐良币的问题吗?
展车就是件物品,但展车里装的是企业的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