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可以给业内的资本-技术联合,提供可模仿的先例
汽车圈三大央企的新能源规划,都已经棋过中盘。唯一存在变数的,当属一汽。
8月20日,有媒体报道称:“中国一汽正在筹划入股零跑汽车,计划初步要约收购10%左右零跑股份,且该方案已在一汽内部相关部门流转推进。”当天,一汽方面以“消息不实”的措辞否认了该报道。而零跑方面则对另一家问询的媒体表示“不予置评”。这个表态差别,被解读为“此事实有,但未到火候”。
此前业内惯例,无论中外,任何一起车企间的战略合作,没到签字的那一刻,是不愿意提前预告的,因为舆论热议就是变数的一部分。
合作有基础
从传闻本身看,有其合理性。今年3月3日,一汽与零跑汽车在长春举行《战略合作谅解备忘录》签署仪式。中国一汽董事长、党委书记邱现东,零跑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朱江明出席了签署仪式。仪式的举办地点,可以说明很多问题。
双方约定了两方面合作:一个是联合开发(整车)及零部件合作;另一个是探讨资本合作的可行性。至于目的,也明白地表示“通过资本合作,使双方实现全产业链资源协同”。
这其实就是打明牌,根本不用猜。所谓“探讨可行性”,远不像表面说的那样“八字没一撇”,双方谈判进程大概率已经走得很远了。只不过业务层谈判未结束,对外公布留有余地而已。
能证明双方协议的有效性,莫过于20天之后,一汽电子招标采购交易平台显示,红旗品牌G117产品(一款B+或C级轿车)整车联合开发及平台许可费技术采购项目成交,成交方为浙江零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既然方案敲定了,技术转让费也结了,根据车型周期来看,双方实际上合作,至少要往前推18个月左右。
上海车展期间,更多合作细节被披露。零跑汽车CEO朱江明表示,双方已经敲定合作协议,共同开发一款面向海外市场的车型,计划于2026年下半年量产。
技术合作是主流
在本次传闻前48小时内,零跑发布史上“最强”财报。公司半年度净利润为人民币0.3亿元,首次实现半年度净利润转正,成为中国造车新势力中继理想之后第二家实现半年度盈利的企业(排除赛力斯)。受此消息的影响,第二天零跑港股价格上涨7.6%,总市值936亿港元。
零跑副总裁李腾飞表示,公司有信心挑战明年100万辆销量目标,并力争2025年全年盈利,实现5亿-10亿元净利润。
一汽和零跑的能力互补一望便知。一个拥有全产业链、多品牌、庞大制造规模、深厚研产资源储备,渠道部署广泛成熟;另一个拥有新能源为核心的知识产权,比如四叶草中央集成式E-E架构,将智驾、座舱、动力、车身四大域控集成于单一主板,实现中央算力跨域控制。
Stellantis收购零跑20%股权的一揽子协议中,也看上了同一技术。更重要的是,在这些技术背后,有一套持续迭代的IT/ICT研发线。这是传统车企需要尽快补齐短板之处,而收购则是“加速包”。比单纯的技术授权更长远的,是双方的股权交易,有助于一汽由此建立起这方面的长期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于大众与小鹏的局部合作,红旗新能源产品全盘接纳零跑E-E架构的决策,当时看起来极具颠覆性,现在看简直理所应当。当传统豪华车的"面子"遇上造车新势力的"里子",该项目无疑给中国汽车产业技术转移提供一种新模式。
一汽可获短期和长期利益
技术合作走向深入,并非必然导向资本联合。这里面的关键,是战略互信。偏偏这个互信,只有双方最清楚,从外部很难观察到。我们只能从双方合作项目的推进顺利程度、合作是否不断加深、后续安排是否长期化,来间接评估一下。既然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是肯定的,那么双方以资本联合达成更紧密的捆绑,就成为现实选择。
而传闻10%股权交易也是合理的,超过举牌线,但仍是财务投资的范畴,双方继续保持了战略灵活性(不排除后续新增股权交易)。
这项交易,给一汽带来的战略收益是明确的,既有即时兑现的利益,也圈定了长期潜在利益。
一汽可以获得零跑在电动化、智能化领域的核心技术,包括其自研的Leapmotor Power智能电驱系统、CTC电池底盘一体化技术和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智驾方面,红旗现有的软硬件方案,与零跑路线不同。可以用新项目新方案,老项目老方案的方式,并行一段时间,最终实现统一。这一收购,至少让一汽节省了2、3年的开发时间,和很难估量的开发成本。
通过入股零跑,一汽可借鉴和纳入零跑已经建立的三电供应链体系,与自身已经具备的三电供应商体系,做融合和优选。考虑到零跑月销已经站到5万的级别,两者很可能推动联合采购,进一步降低供应链成本。
既然零跑刚开始盈利,而且表现出上升势头;再考虑到大宗场外交易的折价,一汽拿到的零跑股份,盈利的可能性大。不过既然是战略投资,零跑股权,一汽会一直拿在手里。是否在账面盈利,不是很重要。而且,市场已经消化了部分零跑业绩预期,反映到当前股价上。炒股思维要不得。
当前,一汽非常希望红旗在海外市场打开局面。借助于零跑技术,一汽可以打造更符合全球市场需求的电动车型,实现在海外“强购买力市场”树立中国豪华品牌的夙愿。
双方合作,还有一个小小赠品,就是一汽团队可以就近感受新势力开发产品的组织架构、项目管理、开发链路。新势力的研发风格往往接近IT企业。大型车企至少可以在独立项目团队层面借鉴一些思路。
财务投资还有个好处,就是不用太考虑企业文化融合、双方产品定位协同和开发话语权等内容。说到底,双方未来仍是两家公司,只是各取所需,不必承担对彼此战略规划的承诺。
这种合作模式,已经在跨国车企和中国新势力之间看到范例,但央国企和新势力之间,可能是首例。市场既需要技术创新,也需要资本创新,在不同类型企业之间的灵活合作机制,一定可以给业内的资本-技术联合,提供可模仿的先例。传统巨头与新兴力量的合作,可能参与塑造中国汽车产业竞争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