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已经拉开帷幕。
在中国市场攻坚阶段到来之际,大众中国率先发生变化的是人事的调动。
六月,大众汽车宣布齐泽凯博士(Dr. Robert Cisek),自今年七月起接替孟侠(Stefan Mecha),担任大众汽车乘用车品牌中国CEO及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执行副总裁。两个月前,大众安徽也迎来了新任CEO。
▲即将上任的大众汽车乘用车品牌中国CEO及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执行副总裁 齐泽凯博士
不难理解这个时候大众汽车集团的换将。对于大众中国而言,这意味着阶段性的使命完成。一如大众汽车集团负责中国区业务的管理董事、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贝瑞德(Ralf Brandstätter)所言:
智电化转型是一场马拉松,或者,它更像一场漫长的接力赛,没有人能单独跑完全程并夺得金牌。
接下来,是接力冲刺的时刻了。
不算巧合的是,贝瑞德与孟侠是同一时间来到中国。作为并肩作战的战友,在过去的34个月里,他们一同见证了中国汽车市场一日千里的变化,并奋推动了大众在中国智电化的奠基。
“坦率地讲,过去三年并不是大众汽车在中国发展中最容易的时期。”诚如孟侠不久前接受采访时所言,在中国市场建造一个智电化的“新狼堡”绝非易事。
重构中国局
2022年8月那个时刻,对于任何新官上任都不轻松。疫情席卷全球,大众中国销量持续下滑,电动汽车难以起量,大众内部也是暗流涌动,无论是谁此时来到中国市场都堪称临危受命。
▲大众汽车集团负责中国区业务的管理董事、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贝瑞德
那么,贝瑞德做了什么来扭转局面?如果以一句话来总结,我们认为他出色地完成了身为大众集团与中国市场沟通桥梁的使命。这体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他代表大众汽车集团,向中国市场传递了明确的智电化信号。
在正式接过中国市场的权杖之后,执掌中国市场后,贝瑞德马不停蹄地实地走访了大众在华多个工厂,帮助大众集团坚定了在华投资的信心。在欧美诸国围堵并不惜抹黑中国制造时,贝瑞德更用“眼见为实”代表大众集团为中国发声。
从投资金额来看,大众汽车围绕智电化在华投入已超过700亿元。
其次,促成了智电“新狼堡”实际落地。
在贝瑞德推动下,2023年大众汽车(中国)科技有限公司(VCTC)得以成立,且短短一年就投入运营,就此形成了大众中国智电化“一体两翼”,这一德国总部以外最大研发中心奠定了大众集团决策链真正实现东移8000多公里的坚实基础。
在其治理下,大众中国最先摒弃了孤芳自赏的高姿态,在新能源产业链上牵手宁德时代、国轩高科等头部供应商,在智能化上借势小鹏汽车、地平线、中科创达等中国新势力、科技公司,进一步推动了智电化的加速;
第三,重新确立了在华“新三驾马车”。
大众集团与一汽-大众、上汽大众在产品开发方面有着长期的规划与合作,这一点并不会更改,大众安徽的产品与上汽大众、一汽-大众的产品线将以完全互补为前提。以此为基础,大众提前签署了延长合约计划。
此外也是最重要的,将大众的情感与文化真正扎根了下来。
不止于于产能和技术,更是在情感和生活社交方式上全面融入中国。
与同济校友奥博穆一样,贝瑞德也是一个积极拥抱中国文化的德国人。他在中国社交平台拥有44.8万粉丝,21.7万转评赞,经常收到网友热情的问候。他不仅与中国合作伙伴积极互动,同样会骑车逛北京的胡同,坐在街边吃小吃,在同事推荐下看苏超集锦,同样,他可以一反德国高管的严肃姿态,为了给员工打气,穿着西装跳上桌子……
可以说,贝瑞德雷厉风行地撕掉了旧标签,真正落实了大众中国的电动车未来,推动了大众汽车在中国市场前所未有的跨圈合作,同样也改变了大众汽车在中国市场的刻板形象——在新用户时代,这至关重要。甚至可以说,所有转型失败的车企本质上都输在,撕不掉既有的标签。
传递接力棒
而作为大众品牌在中国市场的掌舵人,贝瑞德的搭档孟侠对此也深有感触。他直言,要想在中国真正取得成功,必须学会融入并热爱中国文化。有了这种认同和情感基础之后,更容易找到正确的方式与人们沟通、合作,并推动大众汽车在中国持续壮大。
对即将离任的孟侠来说,更有别一层的难舍情绪。几款概念车近量产之际离开中国,这确实是一个艰难的决定。“在我职业生涯中,中国的工作经历无疑是最愉快和充实的一段时间。我很高兴能亲身参与大众汽车在中国的转型,也会非常怀念中国市场,希望未来能有机会重返中国。”
▲即将离任的大众汽车乘用车品牌中国CEO 孟侠
包括上海车展上亮相的ID.EVO、ID.AURA、ID.ERA三款概念车,孟侠认为,这就是大众过去三年努力的阶段性成功,并已为未来打下坚实基础。这很不容易,“我是在2022年来到中国的。当时由于疫情影响,有半年时间我们只能通过有限的形式沟通。”
开局不易,更显得来路非凡。2023年,成立大众汽车(中国)科技有限公司(VCTC),标志着在技术本地化方面迈出重要一步;2024年2月,与小鹏汽车签署合作协议,在车辆平台等方面展开合作;同年7月,在合肥发布了ID. 与众,展现了大众汽车在中国专属设计语言方面的方向和潮流;同时进一步扩大了与小鹏汽车的合作,拓展至基于区域控制及准中央计算的电子电气架构,即CEA架构。
架构重塑了,产品焕新了,但真正艰巨的任务还在后面。接力棒已经交到了齐泽凯博士手上。他能担起重任吗?
据了解,齐泽凯博士自2025年1月1日起已担任大众汽车集团(中国)产品与战略负责人,并为大众汽车品牌在中国市场的产品规划等工作“做出了关键性的贡献”。
根据公开资料,齐泽凯博士拥有慕尼黑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博士学位。他于2018年加入大众汽车集团,负责大众汽车品牌的生产战略直至2020年。
此后,他出任大众汽车集团南非公司董事总经理。2022年,齐泽凯博士返回沃尔夫斯堡,负责大众汽车品牌MQB产品线的管理工作。自2025年1月1日开始,他担任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执行副总裁、产品与战略负责人,同时担任管理董事会成员。
如贝瑞德说,过去的六个月里,齐泽凯博士以其工作热忱及战略远见,成功推动了大众汽车品牌产品矩阵的持续升级。他在短时间内与中国市场及合资伙伴建立起紧密的合作关系,为履新奠定了理想基础。“在公司转型的决定性阶段,这一任命将最大程度确保‘在中国,为中国’战略落实的连续性。”
齐泽凯表示,早在他还在德国总部时,就已经清晰认识到大众汽车将在中国推动“在中国,为中国”战略的重要性。来到中国后更加明确了方向。当前,大众已进入关键的交付阶段,大众必将在中国市场书写新的成功篇章。
下定决心 付诸行动
根据大众汽车集团的规划,至2030年其将在中国市场推出至少30款纯电车型;至2027年提供30款本土生产的燃油以及混动车型,全面覆盖所有细分市场。
因此,虽然今年被称为大众汽车在中国智电化“交付元年”,但是真正的决战元年是2026年,大众全新体系下三大平台新产品集体入市之时。
按照计划,大众集团三个电动车平台将推出6款纯电车型,其中4款基于CMP平台和CEA架构而生。与此同时,基于PPE平台的奥迪车型也将投产。
这是大众汽车集团真正意义上的反攻时刻。南北奥迪和大众品牌都有全球首发新车,比如,一汽-大众ID. AURA概念车、上汽大众ID. ERA概念车、大众安徽ID. EVO等,这些准量产概念车,都将在18个月内推向市场。
甚至,有些车型可能会提前入市。比如,奥迪A6L e-tron已经开启预售,上汽AUDI旗下奥迪E5 Sportback也有望在今年夏季上市。
对于一路见证大众中国智电化落地的推手们而言,这当然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从2016年开始,大众汽车在中国合肥洒下的汗水即将接受市场全面的检验,过去的八九年时间,饱含了大众中国历任推动者的努力,如今他们或回归大众德国总部,或将奔赴新的战场,但可以确信的一点,他们都仍旧关注着中国市场。
一如孟侠所言,现在就说“任务完成”为时过早,截至目前大众中国只是打下了基础,真正艰巨的任务还在后面。品牌的发布、车型的投放,以及从2026年开始的用户交付等,都不再是气势恢宏的战略蓝图,而将是大量细致且琐碎的工作。
除此之外,大众集团在中国市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电动化攻势能否取得成功?面对中国本土竞争对手的成本优势,大众汽车集团管理董事会主席奥博穆坦言:大众汽车知道生产高质量的产品,但是,“我们的弱点是成本”。
▲大众汽车集团管理董事会主席 奥博穆
奥博穆直言:“我们在功劳簿上躺了太久”。大众的的商业模式——即在本地研发生产并销往全球,在过去的几十年来一直运转良好。但智电浪潮下,大众对世界的变化太迟钝了。不同地区客户的需求差异巨大。大众必须走出自己的小圈子,多观察、多学习。停止无休止地争论,要下定决心,付诸行动。
在意识到这些问题后,如今,大众已经精简了产品组合,重整了软件部门CARIAD。现在大众的软件已能在对比测试中取胜。接下来两年,大众将在中国推出30多款新车型,无论技术还是成本水平都能与中国对手旗鼓相当。
这也是贝瑞德们过去三年完成的关键目标。理论上,大众 “双C” 架构组合,将实现开发周期缩短30%、成本降低40%、ECU数量减少30%的成效。
大众集团是否能通过大众中国的本土化实践,实现在智电化上的全球降本,即取决于“双C” 架构在中国落地的成效。
在跨国品牌们又开始转头寻求燃油车庇护的当下,大众中国的成败也决定着全球车企智电化的新走向。
大众汽车会如我们之前预判,成为中国新能源市场“唯二”的跨国车企吗?决战,已经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