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认为,这一项目如果交给广州是‘锦上添花’,交给沈阳就是‘雪中送炭’了。
从国家队,到地方队,宝马接触、谈判的中方车企足有二三十家,但无意插柳柳成荫,华晨与宝马最终走到一起。
在广受欢迎的宝马展台上,新款跑车Z8旋转展台的护栏几乎被挤翻;厂商与主办方紧急磋商,请来8名武警(轮流)站岗;一辆展车的座椅头枕被急于‘试坐’的人们用手拉破,厂商被迫锁上车门……
根据1994年国务院颁布的《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国家对轿车生产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甚至对合资合作的外方也有明确、具体的要求,被业界形象地称为“准入门槛”。所以,与国务院领导的会见,对宝马能否如愿进入中国市场至关重要。在与中国记者见面时,米尔贝格多次提到这次“令人鼓舞”“令人振奋”的会见。
当时,笔者对于这次会见也做了专门报道:宝马高管团队于25日中午抵京。约下午4时,与国务院领导进行了大约50分钟的会见。“在听取了宝马与华晨合作情况汇报后,中国政府高层认为,宝马来华投资,我们非常欢迎,但选择一家没有轿车生产经验的企业合作,各个方面有一些担心。但是,投资上项目是企业的事,大主意应有合作双方自己拿。中国政府高层同时表示,这样一个项目如果交给广州的话是‘锦上添花’,如果交给沈阳就是‘雪中送炭’了。”至此,“宝马与华晨合作在中国生产宝马轿车一事看来已经柳暗花明。”
所谓“锦上添花”,是指广州轿车的合作伙伴由标致更换为本田后焕发生机,一车难求……所以,就把宝马项目批给了亟需振兴的东北,批给了转型升级的沈阳,是谓“雪中送炭”。
至于宝马来华合资,为什么“选择一家没有轿车生产经验的”的华晨?当时,从“国家队”的一汽、东风;到多家地方车企,如曾经爆出“绯闻”的青岛颐中等,宝马接触、谈判的中方车企足有二三十家,有了解情况的业内人士不禁感叹:宝马太挑剔了!
其实,宝马与华晨的“牵手”,完全是无意插柳柳成荫。笔者单独了解到,当时,华晨要为刚刚兼并的保定田野采购一条宝马在英国的发动机生产线,双方进行了深入的沟通和交流。虽然由于当地工会组织强势介入,发动机项目并未谈成,但华晨在谈判中所展示的造车理念、专业水准和国际化程度,让宝马刮目相看:这不就是我们一直在找的中方合作伙伴吗!
此前,尽管曾经与世界汽车排名前两位的通用、福特都有密切接触,探讨合作,但华晨依然有更为“心仪”的对象。一位华晨高管直白地表示,中华轿车的部分标准就是源于包括宝马在内的欧洲汽车公司,而宝马公司也为中华轿车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持和人员培训。
重要的是,当时的华晨已积蓄了一定的高端、国际化汽车人才,如在美攻读了博士学位,具有在通用、福特等大公司工作背景,已作为中方技术“主谈”的华晨集团副总裁、沈阳金杯副总经理孙晓波等。“当时,时间紧、内容多,为准备与宝马的谈判材料,一度三天三夜没合眼”,回忆起当年的情景,孙晓波对笔者这样说。
时任宝马驻中国首席代表的董显铨博士也曾对笔者说,接触了二三十家企业,我们感觉只有华晨是最国际化的。所以,宝马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之所以来华合资,根本还是出于满足中国消费者对宝马汽车的喜爱。这一“喜爱”的程度,笔者在2000年对当年的北京国际车展有一段真实的记录:“6月10日,几乎每个整车展台都被团团围定,最严重的情况出现在广受欢迎的德国宝马公司展台上,新款跑车Z8旋转展台的护栏几乎被挤翻;厂商与主办方紧急磋商,请来8名武警(轮流)站岗;一辆展车的座椅头枕被急于‘试坐’的人们用手拉破,厂商被迫锁上车门……
这是第六届北京车展,在700平方米的展台上,宝马以“明天,我们开什么车”为主题,展出其有史以来的第一款四驱车BMW X5、加长的大型豪华轿车BMW L7、充分演绎速度与激情的单排敞篷跑车BMW Z8,以及新3系的轿车和敞篷车,还有两款摩托车……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00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均首次突破200万辆,但轿车的产销量分别只有60.75万辆和61.09万辆;进口车为4.27万辆。具体到国产高档车市场,只有刚刚投放的单一品牌单一车型——奥迪A6,全年销售16080辆。此时,宝马做出进入中国市场的决定,可谓是恰逢其时。之后20年,华晨宝马所走过的发展历程,也充分证明宝马在当年做出了正确的选择。